首页 > > 49

自由市場與積極政府非水火不容

2015-08-27
来源:香港商报

  作者:方想

  行政長官梁振英撰文,就政府「適度有為」進行闡述。概因他早前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面對周邊對手與國際競爭,政府在發展經濟方面必須放棄過時的「積極不干預」思維,適度有為地引導和配合企業,此言論引起了社會的廣泛爭議。「積極不干預」在很大程度上被奉為香港的「祖宗家法」,過去本港的成功經驗,讓港人信任市場多於政府,社會的核心價值及經濟文化皆不喜歡政府指令經濟,或者動輒介入市場,市場主導觀念根深柢固,一旦想要做出改變,更多的是招來罵聲。

  不干預已過時

  不過,世間可有死抱一種經濟政策就能一勞永逸,解決所有問題,保持經濟發展的好事?恐怕沒有。正所謂時移世易,當時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些政策必須得到改變,以適應這種變化,才能得到新的平衡,否則將產生政策和時代不完全適應的問題。環顧當前世界經濟趨勢,早已不為傳統的自由主義的陳規戒律所束縛。總的來說,所謂「不干預」、「積極不干預」以至「絕對不干預」,其實都是早已過時。最簡單的例子,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很多產業都屬資金密集和技術密集,沒有一定的引導和扶持,很難擴展產業規模,形成產業優勢,說明了自由市場並非萬能,也有不足之處。

  社會上對政府放棄過時的「積極不干預」思維,之所以產生如此大的反應,是因為不少人仍沉浸在過去的榮光中。坊間質疑的最大依據,就是香港以往曾在「亞洲四小龍」中佔有領導地位,當時完全不需要政府的參與,結果形成一種錯覺,將奉行「積極不干預政策」為經濟發展圭臬,視作理所當然,認為市場能夠解決一切問題。確實,「自由市場」政策有其長處,本港過去成就有目共睹,但也要看到,正是由於香港經濟發展一直採取走一步看半步的方式,因此社會處處處於被動,亦未能建立一個有效的新機制以面對未來發展,導致經濟轉型緩慢,昔日的競爭優勢不斷削弱,而且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多,潛伏著不少危機。

  需拿捏適度

  看看與香港並稱一時瑜亮的新加坡,1997年,香港GDP相當於新加坡的177%。從2010年起,新加坡超過香港。2013年,香港GDP僅相當於新加坡的92%。從2003年至2013年,香港GDP年均實際增長率逾4%,與新加坡同期年均逾6%實際增長率比,明顯落後。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政府在市場很多領域的介入,引導產業發展的力度比香港大得多,但在各個機構的評比中,經濟自由度的得分卻和香港不相上下。再對比內地城市,香港GDP在2010年被上海超越,在2011年被北京超越,小兄弟深圳更是緊追在後,有望今年反超香港,靠的也是擁有超前的眼光,以及務實的中長期規劃。就連號稱最自由的美國,金融海嘯後不也採取多輪量寬措施,以挽救經濟衰退嗎?各種有形之手在發揮作用,在在說明經濟環境在變,政府要扮演的促進角色只會有增無減,因應政策也需與時俱進調整。

  梁振英反覆強調「以尊重市場機制為前提,更積極發揮市場推動者和引導者的作用,促進經濟發展。」以及「在市場可以發揮優勢的時候,政府不應干預,只要提供公平競爭的平臺。但當市場失效、未能發揮功能,政府一定要有所作為。」說來說去,自由市場的「積極不干預」與政府的「適度有為」,不應該將雙方簡單對立起來,水火不容。否則很難說明當年的「玫瑰園計劃」為何可以大獲成功,給香港社會經濟長遠發展產生積極而重要的作用。同樣,定立最低工資,討論標準工時立法,何嘗不是政府介入經濟的一種方式。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理順政府與市場之互動關係,讓經濟政策配合時勢,擁有和時代一起呼吸的彈性。要的是拿捏適度,而不是迷信不干預,爭論什麼有為無為。

 

[责任编辑:罗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