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9

美國股市與中國股市的最大區別

2015-09-02
来源:商業見地網

  作者:肖磊

  中國民眾每天研究的是買什么股票,而大多數美國民眾研究的是選擇哪家投資機構幫其管理財富,這是美國市場跟中國市場目前最大的區別。

  中國股市有其特殊性,這種特殊性并非僅僅體現在機制和監管政策等方面跟歐美、香港等股市的不同。

  而是中國股市發展時間依然較短,政策等可變性較大,投資者積累和意識依然很不穩定,這導致中國股市根基較淺。

  看上去有上億的股民參與,但基本上是一個非此即彼的市場,要么買股票,要么賣股票,股民沒有太多第三種相關選擇,除了直接買股票,很難再用其他方法跟股市扯上關系,股市實際上成了“一錘子買賣”。

  關于中國股市投資者結構的問題,如果不能找到根本原因,以散戶為主的市場結構可能還會持續很長時間。

  拿美國股市來說,到1950年的時候,整個美國機構投資者占美國總股本的比重也只有7%,當時美國股市已發展超過100年,但依然沒有做到去散戶化。

  從1944年布萊頓森林體系之后,隨著美國取代英國成為國際主要金融市場,整個美國股市的投資者結構開始發生重要變化,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美國股市中散戶明顯減少,機構投資者開始上升。

  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美國股票市場的機構投資者比重已超過50%,養老基金從0.8%上升到了超過20%,共同基金由2%上升到了超過18%,保險資金由3.3%上升到了9%。

  目前美國股票市場上機構投資者完成的交易量占到每天成交量的95%以上。

  實際上很長一段時間里,美國股市的主要參與者也是散戶,但如果不能更快的融入全球金融市場,這種由散戶主導的市場就很難發生根本性改變。

  原因是,如果一個國家的股市比較封閉,影響股市的因素就非常單一,任何一個投資者都能關注到本國市場和政策的變化,能夠自信掌控股市投資。

  然而,股票市場一旦跟國際市場逐步接軌,國際市場對本國股市的影響就變得非常復雜,大多數散戶會失去判斷力,其對全球各國央行、匯率、國際政治、地域經濟,以及全球債券、大宗商品等市場的巨量信息變化沒有足夠的能力消化,股市反而會變成自己非常陌生和不了解的市場,自然會導致諸多散戶投資者不得不放棄直接參與股市。

  另一方面,在融入全球金融市場的過程中,必定面臨著金融領域的市場化,這無形中會加大股市、匯市的波動,這種波動如果沒有其他專業性衍生品的對沖和套保,散戶難以承受其波動風險,不確定性加劇,以及對資產更復雜的配置要求,導致更多散戶離場。

  在融入國際市場的過程中,直接參與股市的散戶雖然在減少,但間接進入股市的散戶會增多。目前美國等股票市場雖然以機構投資者為主,但大部分民眾的間接收入跟股市有關。

  財產性收入是美國家庭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所占比重僅次于薪資,財產性收入里面最主要的收入是股息和利息收入。

  中國民眾每天研究的是買什么股票,而大多數美國民眾研究的是選擇哪家投資機構幫其管理財富,這是美國市場跟中國市場目前最大的區別。

  當超過80%的民眾通過購買保險、基金、債券等方式間接參與股市的時候,整個股市的根基就會越來越穩,對市場情緒的消化會更理智。

  僅僅依靠國內股票市場的各類改革是很難改變中國股市投資者結構問題的,原因很簡單,但需要強調,股票市場越是“本地化”,散戶就越自信于能夠掌控波動和應對風險,因為他自認為了解自己所處的市場,甚至可以不看任何基本面信息來炒股。

  因此,優化中國股市投資者結構的問題,真正的推動力,是要讓中國股市更加國際化,讓更加專業的國際投資者參與,這不僅可以提高市場對企業的估值意識和水平,還可以防止在股市出現異動的情況下,減少恐慌和無序性撤離,這是散戶為主的市場難以做到的。

  國際投資者并非財狼虎豹,近期以來中國股市的劇烈波動,實際上是真正的原因有三個,其一是之前杠桿問題發展太快,而后的去杠桿也過于迅猛,導致相關投資者難以招架而出現了恐慌性撤離;

  其二是中國的匯率、利率以及資本賬戶改革速度加快,投資者開始關注國際市場的變化,尤其是與美國和歐洲市場相關性增強(這跟過去A股與美股時常出現相反走勢的現象已經非常不同了),整個信息量劇增,投資者對風險難以判斷,導致觀望情緒加重;

  其三是由于中國股市以散戶情緒為主導,而散戶往往在應對市場風險方面是無序的,無論買入的股票是否值得長期持有,一旦有風吹草動,即刻清倉撤離,這就導致那些本身并沒有形成泡沫的股票同樣遭到恐慌性拋售,市場瞬間就會崩塌。

  這在機構者為主導的市場是可以避免的,國際投資者反而知道什么樣的股票不值得買、什么樣的股票沒必要拋。

  也正是由于中國股市以散戶主導,而且散戶數量極其龐大,國際和國內專業機構投資者影響力有限,這就導致整個散戶對股市的認識和情緒,直接影響到政策制定者和監管者行使權力的方向和目標,也就導致諸多監管政策更加重視散戶的現實關切,而不會將重點放在長遠改革上。

  實際上包括近期以來嚴查資金外流、限制股指期貨交易,以及嚴控做空等措施,都是從戰術上給市場一種態度,也可以說是為了安撫散戶,并非是解決投資者信任和信心問題的長效方法。

  中國股市如何能夠讓監管層和整個資本市場省心,真正的解決辦法還是要用逐步開放的方式,讓整個中國股市融入到全球金融體系當中,促使非專業、情緒化,以及嚴重依賴于“政府出政策”的龐大散戶逐步退出市場,才能真正變得理性和具備更大的根基。

  如果按照美國等股票市場的發展經驗,如果無法融入全球金融體系,去散戶化是一個偽命題,因為沒有一個散戶會認為自己掌控國內信息的能力低于機構,散戶很難相信機構,而更相信自己和政府,因此,散戶就沒有可能將大部分錢交給機構去投資,政府也就不得不直接面對投資者,雙方總是處于輿論的風口浪尖。

  本文作者:肖磊,黃金市場資深研究員;大宗商品、外匯市場觀察員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