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9

劉勝軍:李嘉誠的離去與一個時代結束

2015-09-25
来源:亞洲財經新聞

  今年以來,圍繞李嘉誠以實際行動“看空中國”的新聞屢屢成為焦點,一篇充滿民粹情緒的《別讓李嘉誠跑了》更引發激烈爭論。

  從商業角度看,李嘉誠的舉動并不令人費解:多年以來他在內地投資布局甚多,地產、基建項目早就收益滿滿,加上當前中國經濟步入艱難轉型的新常態,經濟金融風險上升。同時歐美國家因為金融危機而陷入低迷,出現不少“抄底”機遇。對宏觀經濟做出前瞻性判斷,高拋低吸,這正是李嘉誠之為“超人”的看家本領。目前,李氏商業帝國在英國的總資產高達3900億港元,包括3個港口、3家連鎖店、1家移動運營商、1家鐵路集團、1家區域電網公司、2家區域煤氣公司、1家水務公司。

  但利潤并非一個商人的全部追求。否則就無法理解他對汕頭大學的巨額捐贈,也無法理解為何卡內基、洛克菲勒這些美國“鍍金時代”貪婪蠻橫的商業巨頭為何亦是最為慷慨的捐贈者。人生在世,名利二字。如果把“名+利”作為李嘉誠的目標函數的話,那么李嘉誠此次看空中國是一次“精明但不高明”的失算之舉。

  之所以說精明,是從商業投資角度而言,李氏之舉的確是回避風險的明智選擇。即使中國經濟順利轉型,也需要好幾年的時間,到時候再重新殺回來也不遲。精明之二在于,李嘉誠深知自己已經廉頗老矣,而憑借李澤楷的能力與資源,想要“繼承”李嘉誠在內地的政治資源,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因此,在自己即將引退之時,把資產轉移到法治更為完善的歐美國家,也算一種“保全之策”。

  之所以不高明,是因為李嘉誠沒有算計到此舉引發眾多指責,其苦心經營的“首富光環”、“超人形象”甚至與豐厚的“政治資本”毀于一旦。積累美譽度需要幾十年,毀掉它可能只需要幾分鐘。即使李嘉誠一貫合法致富,但畢竟作為多年的華人首富,“狗不嫌家貧”,在祖國面臨艱難轉型的時刻絕情而去,至少也是負情、不厚道、可以同甘不能共苦。一輩子辛苦經營,卻落得在內地和香港都是千夫所指,豈不令人唏噓?且不說首富寶座已被馬云、王健林擠下,就算保住首富頭銜又如何?

  如果李嘉誠足夠“高明”,他應該對財富看淡一些:其一,其財富之大,已經足可“富過三代”,子孫無憂,錢財未必多多益善;其二,垂垂老時,人更應該注重自己的名聲,畢竟財富“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所以巴菲特、蓋茨都超級富豪都把慈善當成第二次創業,這是“高明企業家”的理性選擇。李嘉誠固然也設立了“李嘉誠基金會”,但如果其商業行為受到公眾指責,再通過基金會去挽回,豈非做無用功?其三,對于李嘉誠而言,財富增長帶來的“邊際效用”大大低于“社會贊美”的效用。但李嘉誠不僅在內地受到批評,在香港也被視為“為富不仁”的典范。即便香港民眾有民粹主義情緒,但李嘉誠亦沒有必要“死摳到底”,自己何苦為難自己?其四,李嘉誠素來為內地企業家膜拜,原本大有機會為中國企業家從“商人”向“社會企業家”轉型樹立一個模板,但他沒有意識到自己肩負的“首富責任”。這是他作為商人的歷史局限性。

  李嘉誠畢竟只是一介商人。商人和企業家是有區別的。商人從事的是套利,靠的是生意眼光。企業家從事的是創新,靠的是冒險與破壞式創造。李氏帝國雖然龐大,但成就李氏財富的“必殺技”依然是他的“高拋低吸”。李嘉誠是一個時代的標志。在經濟轉軌過程中,存在大量制度套利的機會,誰能眼光領先一步,就可能賺得盆滿缽豐。觀察內地富豪榜,前幾年獨領風騷的不正是房地產商嗎?在這樣的制度套利熱潮中,李嘉誠成為中國企業家的偶像也是自然的事情。

  當前中國經濟正在經歷深刻的轉型,未來的增長只能依靠創新。因此,中央力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有遠見的。創業與創新,關鍵要靠馬云、喬布斯這樣的企業家而非商人。市場經濟不排斥商人,只要合法謀利。但對中國而言,靠商人是不可能實現經濟轉型的。因此,李嘉誠的離去也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束:未來賺錢,主要靠創新而非套利。

  就此而言,李嘉誠離去,是中國經濟轉型的必然。他留在中國自然是好,不留也罷,何必強求?中國真正需要大力挽留的是具有創新能力的企業家。對于李的選擇,我們不必悵然,亦不必惱怒,以平常心待之即可。

  當然,李嘉誠畢竟是老牌首富,他的離去不可避免會產生“溢出效應”。不過,一味叫囂“別讓李嘉誠跑了”,不僅不能留住李嘉誠,反而會動搖國際投資者對于中國法治環境的信任,甚至嚇跑王嘉誠、劉嘉誠……

  如何應對?筆者建議:1)政府“不動聲色”是最好的策略,大聲呼喝反而顯得心虛,不利于穩定外資的信心;2)大力推進改革,特別是一些標志性改革,釋放更多改革紅利,讓投資者“舍不得走”;3)大力推進依法治國,通過一些標志性案例(例如平反重慶打黑制造的冤案、重審顧雛軍案),宣示依法治國的堅定承諾,畢竟,有法治才有穩定預期,才能讓外資安心。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