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9

中國需要重建商業文明

2015-10-10
来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國慶假日期間,國內景區除了繼續重復人山人海的景象之外,2015年有兩個現象備受關注,一個是大量中國游客赴日掃貨,媒體謂之“暴買”;另一個就是青島海鮮館“天價蝦”宰客事件,輿論群起而攻之。現在看來,這兩個現象是相互關聯的。

  具有很高購買力的中國游客已經成為全球各國爭奪的對象,這與節假日國內到處充滿的人潮共同表明,中國擁有巨大的消費潛力。但是,大家共同的感受是國內沒有讓人滿意的消費環境,有能力的大都出國購物與旅行。而在國內旅游,除了人太多擁擠之外,很多商家也趁機宰客,消費體驗很差。

  這涉及中國商品的性價比與服務質量的問題,中國商品相對于發達國家,性價比較低,同樣的國際品牌在國內售價遠遠高于國外,而國內商品在質量和設計等方面與發達國家同類商品還有很大的差距。至于服務水平,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就更大了,尤其是消費者權益缺乏必要的法治保障,更不用說服務態度。

  現在中國想把消費作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但國內的商業環境還有待于改善,人們蓬勃生長的消費欲尋找到兩個新出口:一種是網購盛行,實體商業日益萎縮,這是因為網購價格便宜,退換方便,送貨及時,服務體驗好;另一個趨勢就是出國購物,或者通過所謂“海淘”在網上購買海外商品。這對國內商業造成很大的沖擊。

  長期以來,中國將企業(投資)置于經濟活動重要的位置,重商主義盛行,相對而言,消費者并不能受到重視與尊重,因為企業能夠帶來稅收與就業。

  這主要體現在假冒偽劣商品橫行以及消費者維權異常困難等方面,在市場秩序治理與消費者維權等方面,一旦出現問題“踢皮球”現象嚴重,久而久之,消費者就會用腳投票,比如在一些景區,人們會更加警惕并盡量少消費,因為中國一些景區充滿欺詐現象而無人治理。

  現在投資和出口都無法繼續充當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中國正在向消費為主的發展模式轉型。但是整個行政與司法體系并沒有改變自身的思維與行為,為消費者創造更好的商業環境。商品價格仍然偏高,假冒偽劣依然存在,消費者維權投訴無門,在這樣的環境中,怎么可能增加國民消費的欲望呢?

  阻礙中國挖掘消費潛力,釋放消費空間的不是收入、社會保障或其他問題,而是長期不重視消費者權益,還沒有讓市場最終由消費者的需求喜好決定。此外,政府稅費等因素造成的商品與服務價格居高不下,也需要政府讓利于民。要想刺激消費,就要建立正常的以契約與法治為核心的商業文明。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