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3

一周好书:神话与诗 不灭的文明与文学之光

2015-10-10
来源:搜狐读书
1
 

  书名: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

  作者:叶舒宪

  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简评

  这是一本相当厚重的书,作者叶舒宪,以文学人类学学科的开拓和研究见长,这次,又以四重证据法,实现了学科交叉与知识的创新整合,拓展了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范式。

  神话,对常人而言,第一印象多是虚幻缥缈不着实际的,但在学者这里,却是一块丰富的宝藏。中国神话研究的大家袁珂先生认为,神话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的历史如果没有神话部分,这个民族不过一群木偶而已。从神话的内容,我们可据以了解先民的生活背景和人文反映,这就是神话的功用之一。有些历史学家非常看不起神话在历史中的地位,质疑中华文明的长度和厚度,但正如本书立论所言,文明的发生必伴随神话信仰。玉石神话信仰催生了华夏文明,玉器时代到金属时代的转换衔接轨迹,文明国家核心价值的形成及其物质原型等等,均可以在神话中得以捕捉和把握。

  作者写道:“文学的”神话观在几乎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占据了主导性的地位,说到神话就如同说到虚构和幻想,导致现代中国学术语境中神话定位的偏狭化和虚幻化。在历史学和考古学方面,除了个别有文学兴趣者之外,国内学人一般较少关注神话。唯有在中文系的民间文学课堂上,才有稍微系统些的神话学知识传授。唯有在以虚构和想象为特色的作家、艺术家那里,神话才大受欢迎。在科学主义看来,人文学科之所以不算“科学”,就在于其非定量分析的、不能得到实验室验证的研究范式有“虚”的嫌疑;而神话学在人文学中的地位,由于其研究对象的先天限制,难免被放置在最“虚”的一端。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人文学建构总体上偏向科学和实证一端,“社会科学”对人文学的吞并就是明显的证据。时至今日,当我们提出神话研究如何有效地结合考古新发现,利用跨学科整合视野展开中华文明探源的课题时,难免有人会怀疑和不解。

  由西化的科学主义范式建构起来的貌似合理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分科制度,要不要经历反思批判和重构呢?这是20世纪后期勃然兴起的非学科性的文化研究大潮所激发出的问题,也是我们从事文明探源时对自己的学科归属、知识储备、研究工具的再认识的需要。后现代神话观在史学观念方面引起的变革同样是震撼性的,甚至有理论家要求用“神话历史”(Mythistory)这样的新合成词来替代流行已久的词“历史”。因为变革词语才能更加有效地变革观念,为“历史”与“神话”间的割裂与对立所导致的2000年错误赎罪!

  文明起源研究关注新石器时代向早期国家的演进,这正是理性和科学建立权威之前的神话思维时代。所以对神话传说、神话叙事、神话思维、神话表象、神话仪式的综合研究,能够以特有的透视角度,为考古发掘的实物、现场,先民生活与信仰的遗迹等,提供文化观念上的理解和解释线索以及比较文化的理论分析模型。

  这部相当砸手的大书捧读并不容易,尤其在当下这个流行刷屏阅读的时代。不过,身为中国人,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有更加清晰和明朗的了解,似乎是永不过时的诉求。那就打开这部书,走进我们曾经忽略、误解或是知之不详的神话时代吧。

1
 

  书 名:鱼乐:忆顾城

  作 者:北岛 编

  出 版:中信出版集团

  简评

  这是著名诗人北岛倾情邀约编选的名家纪念散文集,作者是舒婷、毅伟、王安忆、陈力川、(法)尚德兰、大仙、(德)顾彬、顾晓阳、(美)艾略特·温伯格、钟文、文昕等11位顾城的友人(包括知名的作家、诗人、学者和译者),纪念的对象,是22年前10月8日离世的“童话诗人”顾城。

  这些文章深切缅怀了顾城及其至纯至真的诗歌,内容包括对和顾城交往的回忆、夫妇二人生活点滴、对顾城诗歌的评价,以及对中国当代诗歌总体的看法,真实立体地展现了顾城的诗歌人生。

  从不同角度、立场,对顾城弑妻惨案的深层动机和事实有所交代,人性的复杂幽微昭然若揭。

  书中还选配了66幅珍贵历史照片和大量顾城亲笔手绘插图,可见编者的用心。书名“鱼乐”,出自顾城的一幅书法作品,先秦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和友人惠施曾有濠梁之辩,“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欲知顾城其人其事,不妨细心读读《鱼乐》。

1
 

  书名:给孩子的古诗词

  作者:叶嘉莹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简评:

  本书是当今中国古典诗词讲坛影响最大、绝无仅有的叶嘉莹先生的心血之作。看似简单的编选,却蕴含了先生独到的眼光和充分的把握。中国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和词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中国传统一直有“诗教”之说,叶嘉莹先生亲自甄别、挑选,将自己心目中最适合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的中国古诗词结集成册。

  “要适合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是这一选本的根基和生命力所在。作家、篇目、版本的择选,都体现编者一以贯之、别具慧眼的文学理念与美学目光。

  本书共收录作品218首,不同风格的177首中国古代经典诗作、41首经典词作,以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带给孩子感动和召唤,提升孩子的心灵品质,培养他们成长为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

  《给孩子的古诗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中国古典诗词版图的重绘,经典标准的再确立。书虽小,却不可等闲视之。

1
 

 

  书名:唯有孤独恒常如新:伊丽莎白·毕肖普诗选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作者:[美]伊丽莎白·毕肖普

  简评:

  伊丽莎白·毕肖普(Elizabeth Bishop),是继艾米莉·狄金森之后美国20世纪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女诗人之一。

  1946年发表诗集《北与南》,一举成名。生前就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发表的诗作不多,但几乎囊括了美国所有重要的奖项,包括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古根海姆奖、美国国家书评奖等。1969年出版《诗全集》,奠定其杰出诗人的地位。1979年逝世,享年68岁。

  本书收录了毕肖普最为经典的诗歌,包括《失眠》《一种艺术》《旅行的问题》《致纽约》等脍炙人口的名篇。选译于Farrar,Straus and Giroux出版社为纪念毕肖普诞辰100周年出版的两卷本《毕肖普诗歌散文全集》之《诗歌卷》,被《波士顿邮报》评为年度最佳诗集,也是迄今最权威的毕肖普诗歌选本。

  199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谢默斯·希尼曾这样评价:毕肖普的写作技艺精湛、形式完美,从专业角度看炉火纯青,让人叹为观止。

[责任编辑:淇心]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