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輿論對DMG陸資背景深有疑慮,但東森董事會還是收錢讓愛,6億美元賣給DMG執行長丹密茨。島內不出意料再次發出捍衛「新聞自由」的呼聲,投審會也重申將從嚴審查。只不過,拋開市場自由度以及陸資疑慮不說,所謂陸資滲透臺灣媒體的指責實在毫無理據。
首先,臺灣原本就沒有傳統上的「新聞自由」,當下所謂的輿論自由環境,其實是政治顏色革命的衍生品。《自由時報》、中視、中天親藍,《中國時報》、三立、民視親綠,東森算是比較中立的。媒體已經成為政黨斗爭和意識型態宣傳的工具,親綠的媒體永遠不會說國民黨好,而親藍的媒體也鮮少為民進黨背書。於是乎就經常出現政論節目互撕,這邊指責馬英九無能、渲染大陸威脅論,那邊說「臺獨」將臺灣推向深淵、民進黨煽動反馬。因此,如果說公信力是媒體的生命,那被稱為「第四權」的臺灣媒體無疑是行尸走肉。
更可笑的是,臺灣媒體的客觀性以及真實性幾乎等於無。類似大陸人吃不起茶葉蛋,上海沒有高樓的虛假新聞;惡婆婆虐死小媳婦或公公性侵媳婦的加油添醋誇張報道;記者「導演」制作「新聞」的低劣捏造,已成為臺灣特色風景線。愛德曼公關公司曾調查指出,媒體受信賴程度,臺灣敬陪末座、亞太最低。如此「自由」的環境,一個小小的東森何德何能可以改變?臺民捍衛新聞「自由」屬自我打臉。
恐中情緒作祟罷了
其次,當下已進入全媒體時代,從傳統的報紙電視、互聯網的門戶網站、臉書到手機終端的微信、媒體APP,臺灣民眾對資訊唾手可得。而且,一篇文章或一個節目就想左右讀者的思維,或許太抬舉媒體的影響力,太低估讀者的判斷力。在這種情況下,企圖控制一間電視臺來左右輿論,就好比硬幣投入大海,無法引起一絲漣漪。
其實,臺人動則揮舞「新聞自由」大旗,其實還是「恐中」情緒作祟,總是懷著仇視心態審視大陸,用放大鏡審查陸資。不過,東森賣與不賣,都只是一樁生意,賣給美商凱雷是賣,賣給DMG也是賣,臺灣民眾如此敏感多疑實純屬「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鍾智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