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3

香港可再工業化

2016-01-07
来源:香港商報

  作者:流深

  許多學者在論述內地30年來的經濟奇迹時,「后發優勢」理論總是無法避免的一個解釋框架。后發優勢理論(Late-de-veloping Advantage Theory)認為,發展中國家在發展過程中,可以對發達國現有的技術、產業、制度等因素,通過模仿、引進、集成的方式,規避其中的研發、實驗、試錯等巨大成本,從而以比發達國家更加低廉的成本,實現發展上的追趕或超越。從內地30年來的發展經驗來看,后發優勢理論確實具有強大的解釋力:在制度層面,內地如今的經濟制度其中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全球各地的發展經驗,尤其是在土地制度、工業模式、法律體系等層面上,內地更是在極大程度上复制了香港的成功經驗;而互聯網經濟在全球崛起之后,內地更是通過對世界互聯網經濟的領頭羊美國進行亦步亦趨的高度模仿,得以從九十年代初的互聯網「荒漠」,迅速形成如今對內地經濟舉足輕重的互聯網集群,甚至於在部分領域已經展露出領軍世界的野心。而這一切發生的前提,正是建立在曾經的落后甚至空白之上。

  港工業具后發優勢

  香港經濟是否有后發優勢?從表面上來看,香港作為國際重要的金融中心、資訊中心、航運和貿易中心,不僅在許多行業擁有全球化的競爭優勢,而且還擁有背靠內地的極佳條件,又何來落后之說?但亦有部分人認為,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如今的香港在金融科技(Fin-tech)已不僅遠遠落后於世界平均水平,亦早已經被內地的支付寶、微信等公司甩在身后,因此,香港發展金融科技亦將是后發超越一個最有可能的領域。然而,且不論香港的金融科技是否真的已經落后,僅從如今各類金融支付工具紛紛在港加緊擴張的態勢來看,香港想要實現后發超越,又談何容易?

  在筆者看來,香港真正具有后發優勢的領域,不在如今已顯露疲態的旅游、零售業,亦不在仍具有多重優勢的金融、信息產業,而在於早已經嚴重空心化的工業領域。一方面,自內地改革開放以來,香港的工業受制於土地、人工等成本壓力不斷內遷,工業占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已由1980年的22.8%,下降至2013年的1.4%。從某種程度上說,香港的工業已不僅是落后,甚至是到了空白的程度。另一方面,在全球範圍內,傳統的工業模式如今正無一例外地遭遇各種瓶頸,即使在過去數十年間以「世界工廠」自居的內地工業,如今亦已遭遇生產成本上升、環境污染嚴重、市場飽和等各種發展限制。與此同時,具機器人、物聯網、大數據等特徵的新工業模式正在逐漸成形,展示出某種革命性的歷史機遇,為「后發優勢」的實現創造了極大的可能性。

  創科局工作重點

  近些年來,香港產業空心化的惡果已經逐漸顯現,由於缺乏制造業的支持,香港的貿易、物流、金融等行業不僅發展后繼無力,亦變得越來越依賴外界市場,動蕩性加劇,「再工業化」的呼聲早已有之。事實上,香港在科技研發、人才、政策等方面都擁有雄厚的基礎,推進香港的「再工業化」,實現香港工業的「后發超越」絕非癡人說夢。然而,從全球的經驗來看,僅僅依靠市場手段實現「后發超越」的例子卻是絕無僅有,若沒有政策性的各種保駕護航,將極難應對各方面競爭者的冲擊。

  眾所周知,香港發展工業的最大阻礙之一,正是來自於高企的土地價格與生活成本,這一阻礙若是無法解決,那麼縱使其他方面具有先天優勢,亦難以實現基本的起步。這也是為何香港各界有識之士,都對新成立的創科局抱有巨大的期望。事實上,創科局成立后,亦將香港的「再工業化」作為新局的工作重點之一,說明創科局已意識到本港工業化的重要性。那麼,接下來如何出台強有力的政策為本港「再工業化」保駕護航,全港市民必將翹首以盼。若有全港支持加上政策得力,香港實現工業的「后發超越」絕對大有希望。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