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5

互聯網經濟不能“野蠻生長”

2016-01-11
来源:新華網

  參與北京海澱區人民法院近日審理了“快播案”,由於微博、門戶網站對庭審進行直播,加上網友廣泛參與及媒體多角度的報道,此案連日來成為輿論焦點。1月10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言人薑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堅決支持對“快播”涉黃案進行依法查處。

  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縮減了彼此之間的連接距離,讓當今世界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互聯網不僅改變了人們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也對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然而,互聯網作為一個開放的公共空間,也會在某種意義上陷入“公地的悲劇”,遭遇涸澤而漁的開發與利用。真實與虛假共生,私利與公益並存,各類信息魚目混珠,各類用戶良莠不齊,互聯網也會淪為是非地和名利場。一些缺乏規則意識和公共精神的商家,利用互聯網平台,從事一些背離法律規范的生意;盡管這樣的做法能夠“生財有道”,卻難免要接受法律的規訓與懲罰。

  正如薑軍所言,所有利用網絡技術開展服務的網站,都應對其傳播的內容承擔法律責任,“依法治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已成為互聯網業界和全社會的普遍共識。任何在網上傳播淫穢色情信息的網站、提供淫穢色情信息服務者,都要為此承擔法律責任。當事人即使能言善辯、巧舌如簧,卻難以掩蓋其背離法治精神的價值底色。

  在物質生活漸次豐盈的當下,一些人的精神家園卻荒蕪甚至雜草叢生。面對物質主義、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的沖擊,有些人陷入了“口袋滿當當,腦袋空蕩蕩”的價值迷失和精神失衡之中。為了博取眼球,將注意力轉化為財富、關注度、名氣等社會資本,一些商家不惜劍走偏鋒、鋌而走險,在道德、法律和人性的邊緣地帶不斷墮落。

  “發展的列車匆匆駛過精神的站台,現實的變化把心靈的地圖拋在身外”,詩意的表達,道出令人痛心的“價值失落”。思想的迷茫和精神的空虛,讓一些人在互聯網上自說自話、自行其是;殊不知,這樣的任性而為, 早已觸碰了法律的紅繩。“快播案”猶如一面鏡子,給少數抱有投機、僥幸心理的商家敲響了警鍾。

  只有塑造一個健康的互聯網環境,讓網絡運行進入法治化、規范化的軌道,才能讓公眾更好地享受互聯網的便利與美好。這一切,不僅需要互聯網管理部門延伸觸角,健全實施操作系統,減少違規違法行為的生存空間,也離不開廣大網民的參與。說到底,每個網民既是優良網絡環境的受益者,也是其建設者,需要為此支付一定的成本。

  在法治建設不斷深化的當下,互聯網不能成為法外之地。只有紮緊制度的籬笆,讓“害群之馬”得到有力的懲戒,提升違規成本,社會規范才會更有震懾力和約束力。從這個角度上說,“快播案”給當下方興未艾的互聯網經濟補上了一堂法律課,需要公眾更多的支持與社會認同。(楊朝清)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