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5

造不好圓珠,中國的問題在哪

2016-01-14
来源:深圳新聞網

  “鋼鐵產能過剩,但我們連圓珠筆上的圓珠都需要進口。”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新年在山西調研時,舉例說明調整結構的重要性。

  這個例子很好,而且,這個例子以前我也聽到好多回。一個能夠讓飛船上天的國家,還需要進口圓珠筆上的圓珠,也確實有些不可思議。

  應該有人去制造圓珠,應該有人去制造鉚釘,有人去制造扣子,有人去制造拉鎖……舉凡生活中一切用得到的東西,國計民生所需的東西,都該有人去制造。跑到日本去買馬桶、買書包,跑到香港甚至德國和澳大利亞買奶粉,我們如何能夠造出好的馬桶、書包和奶粉呢?這也是“供給側”改革的意思之一吧。

  但馬上又想到,到底誰去做呢?我們有“造不如租,租不如買”的理論,告訴你凡做不出來的,就不要去做,直接到國際市場上買來。我們有“比較優勢”理論,告訴你賣原材料或者從事襯衣加工,然後去換飛機,這很劃算、很經濟;甚至我們的工人價格低,不會與老板談判漲工資,都是發展的優勢。“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總有人選擇性丟掉後半截,好像市場就不會配置錯誤、不會盲目,也樂得讓政府當甩手掌櫃。

  腦子由這些“理論”武裝起來以後,你就會心安理得地來料加工、訂單加工,而不去搞自己的品牌,既然別人有市場,也給你一個單子做,何必硬要去創造品牌呢?你也會心安理得地進口圓珠筆上的圓珠,既然自己做不出來,市場上又有,那何必硬要自己去做呢?那樣是不理性、不經濟、不劃算的。大家解釋說,這就是市場配置資源,在全球范圍內,我們被配置成一個低端生產的角色,要安心做好。不做好,簡直就是與市場經濟為敵了。

  像圓珠這種東西,著手去造,恐怕是要研究,要投入,造出來了要進市場,有風險;但進口貨就保險啦,不愁賣,經銷商有錢賺,造圓珠筆的有錢賺,關鍵技術不掌握沒關系,這就把自己鎖定在低端、山寨的位置,但也是符合市場規律的。

  “供給側”恐怕就是要破這個局。不是別人賣不賣圓珠的問題,而是自己不生產好用的圓珠、好用的馬桶、好喝的牛奶,就無法避免粗放式發展、資源耗竭式發展,而且會產能過剩,也無法提高生活品質,甚至如山西所言,面臨“改革開放以來最困難的時期”。

  要有人去做圓珠,必須在“理論武裝”上有所改變。人要做某件事情,先得看到必須做才會去做,然後是怎樣做,怎樣做得好,怎樣做得劃算。例如汽車,例如大飛機,你自己就覺得不需要做,只需要提供市場,讓別人來賣,我有的買,那就不做了,整個研發、生產鏈條都會廢掉,只一意去引進品牌和生產線,一意去談判購買合同。

  這需要觀念的再轉變,而且需要導向的再調整。碗裏要端自己的糧食,關鍵技術要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把十三億人放在初級加工和低端消費的位置,這是必須痛下決心的事情。過去幾十年的搞法,或許是有道理的,或許是促進了快速發展的,現在變成了問題,就不能把發展的路徑鎖定在那上面。只講開放市場,不講自立更生,只講引進技術,不講創新發展,路已經走不下去了。 (作者:劉洪波)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