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3

施政報告促學研合作

2016-01-19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副會長黃錦輝

  特首於1月13日公布他任內最后一份施政報告。這份也是創新及科技局自去年底成立之后的第一份功課。為促進香港創新經濟,改善民生,創科局致力與其他政策局配合,積極推出新措施,而今年施政報告(簡稱報告)中,創新及科技範疇更獨立成章,由第67至89段,長達23段,是回歸以來在這方面建議最多的一份報告。筆者樂見報告對這方面的發展如此重視,更期待未來香港經濟從中獲益。

  研發投資增幅合理

  報告指政府將總體投放47億元發展創新及科技,資助「產學研合作」、「創新創業」、「再工業化」、「智慧城市」、「科、技、工、數(STEM)教育」等有利香港經濟發展的項目。根據2013年統計處的調查,特區政府投資在本地研發的總金額為154億港元,占本地生產總值(GDP)的0.73%。未來新增47億后,相信政府在這方面的投資總數將達201億元,占本地生產總值0.95%。雖然相關比率與以色列的4.3%、韓國的4.2%、深圳的3.5%、美國的2.8%相比依然有一段距離,但短時間內有三成的增長已相當合理。再者,0.95%也差不多達到特首梁振英在競選時所定下的1%承諾。

  20億元助大學中下游研發

  在報告第75段中,政府計劃今年預撥20億元予創新及科技局作為本金,從投資中所獲得的回報用作大學中、下游研發。筆者認為這措施的方向正確,但這筆基金卻未能紓緩研發生態鏈中上游的阻力。這些阻力源於大學的行政體制。眾所周知,大學教授的職能除了授課外,研發創造新知識也是工作重點之一。為了配合大學每年的表現評估機制,教授必然埋頭研究,尽快創出成果,以編寫學術論文,再投稿國際頂級期刊發表。由於教授發表文章的質量及數目,直接影響其升職加薪機會,因此不少大學教授聚焦以理論為主的基礎研究,對中下游研發(應用研究)工作并不熱衷。結果不少具應用潜質的科研成果都無法走出校門,為社會創造價值。

  政府若要有效運用上述20億元中下游資金,必須尽快與各院校配合,調整現有的教授表現評估機制,加入應用研發績效指標,才能真真正正為教授參與中下游研發提供誘因,有效促進產學研合作。

  有業界人士質疑20億元是否足夠,客觀而言,在未了解款項的落實細則前是難以判斷的。筆者在大學參與創新科技工作多年,憑過往經驗認為,這筆款項作為大學中下游研發用途應該足夠,假設創科局保守地將20億元放入銀行定期存款戶口收息,若銀行息率為4厘,局方每年便可獲利8000萬元。香港目前有六所大學從事科研,在平均分配的機制下,每所大學可獲約1300萬元,大概與大學每年平均獲創新科技基金資助項目的總金額相若。換個角度看,上述新撥款讓教授獲中下游應用研究項目資助的機會倍增。

  為有效運用資源,筆者建議新撥款應與現有的創新科技基金之運作不同。尽管20億元基金的目標是資助大學項目,但政府必須要求產業界多參與,積極提出應用需求,主導大學研發。

  風投主導配對增成功率

  在報告第83段倡議「支援創科初創企業」,政府將預撥20億元成立配對「種子基金」。據了解,這基金的運作模式是,初創企業一旦成功從商業投資公司獲得2元,政府便考慮額外配對1元。

  政府直接資助初創企業并非首次,2000年初的時候創新科技基金下的應用研究基金(AppliedResearchFund,ARF)便為此而設,但基金在2007年已停止接受新的申請,可謂名存實亡。筆者認為當年應用研究基金的作用未如理想,主要原因是當年時機未成熟。十多年前,創新及科技產業剛起步,那時期在科學園及數碼港內的初創企業寥寥可數,因此「生意流量」(dealflow)未能吸引由政府委託的國際風投公司「入貨」、「注資」。十年人事幾番新,近年香港的創新創業氛圍逐漸成熟,時至今日科學園及數碼港內的初創業者已數以千計,因此筆者支持政府重新推動類似基金。估計政府今次以二對一配對方式運作,把投資公司「拉落水」,兩者同舟共濟下,相信投資的成功率必定較昔日的應用研究基金高。

  STEM教育難解人才荒

  美中不足的是,創科產業發展需要大量人才,然而報告在這方面卻關注較少。第89段提出政府將積極推動「STEM教育」,雖然STEM是重要,但畢竟是科普教育,對象是中、小學生,而遠水不能救近火,筆者建議政府考慮適當開放來港就讀創科專業的外來學生配額,特別可考慮配合香港經濟策略招收更多來自「一帶一路」沿線的高材生。

  最后,筆者不禁慨嘆報告的創科篇來得有點晚,若非創科局因立法會「拉布」而遲遲未能成立,可能香港普羅大眾今天已可享受創科產業帶來的效益。無論如何,「亡羊補牢,未為晚也」,產、學、研各界應攜手合作,把握報告中每項新措施帶來的機遇。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