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2

【商报观察】虚高楼价伤实体 内地需防蹈港覆辙

2016-03-28
来源:香港商报

 

  2016年开局中国经济多有不顺,一边是经济增速的下滑与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另一边却是一线城市的楼价火爆。实体经济与楼市价格冰火两重天,强烈的反差背后埋藏着深刻的危机。分析人士认为,本轮楼价的上涨,是由大量信贷驱动的投机行为,「空中楼阁」般的楼价基本与刚需无关,而如此之高的楼价将使得本已惨淡的中国制造业雪上加霜。如果中国继续发动房地产的「大跃进」,再加上老龄化的叠加,社会将陷入严重危机。针对楼市过热的问题,中国可以借鉴德国的经验,降低房地产收益。要使房地产所获得的利润不超出工业利润太多,中国制造业就能起死回生。

  香港商报记者伍敬斌

  高额信贷谷热楼市

  2016年,中国经济增速下滑依旧,人民币汇率也出现波动,确非良好开局。但两个月以来,一线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则可以用飞涨来形容,十分抢眼。让人疑惑的是,实体经济不景气,制造业仍在下滑,居民人均收入未见大幅改善,房地产价格何以高涨?

  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智库理事长范棣认为,事实上,房地产泡沫再次吹起是在去年。2015年实体经济非常不景气,一方面,出现了部分工厂倒闭和大幅裁员等现象,普通居民的收入增长也十分有限;另一方面,楼价的上涨幅度呈现出与实体经济背道而驰的现象。房地产价格在上涨,全国商品房库存也在创新高,达到了133亿平方米。以苏州市为例,苏州2015年楼价的平均涨幅超过了20%以上,苏州工业园区等优势地段涨幅甚至超过50%,前两年在喊挤泡沫和去库存,过去好不容易稍微稳定了一点的楼价,在2015年一年时间就全部补涨回去。

  楼价的非理性上涨或许与高额信贷有关。范棣认为,人民银行公布的2016年1月金融数据显示,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51万亿元,创下单月纪录新高;M2增速上升到14%,创18个月新高。根据信贷结构分析,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保障房开发贷、土地一级开发贷、政府平台贷款、交通运输业及批发零售业,是新增贷款的主要投向。其中,前三者均和房地产直接相关。根据历史经验结合统计数据,有理由认为,今年前两个月的新增信贷资金中,大部分的资金流入进了房地产行业。

  当然,房地产价格又开始新一轮的大泡沫,这不仅仅是今年信贷政策宽松的结果,在这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范棣认为,自2014年年末以来,人行共6次降息,使得购房和开发贷款成本不断降低。此外,在「去库存」供给侧改革的引导下,监管层在2015年出台「3.30新政」和「9.30新政」,今年年初又发文降低非限购城市的首付比例,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等降至2009年之前的最低水平。这不仅刺激了市场成交,也进而促使房地产按揭贷款和开发贷款的大量发放。

  高楼价吞噬实体利润

  2015年以来,内地一线城市在楼价高涨的同时,实体经济的「溃败」速度却让人忧心,以实体经济立足的深圳亦难幸免。据深圳某经济强区一份内部资料显示,2015年上半年该区发展超预期的3个行业分别是:金融、房地产和建筑业。在土地和金融泡沫的冲击之下,工业的发展动能正在衰竭。

  据透露,2015年上半年该区规上工业亏损企业达34.8%,较去年同期高出2.6个百分点,亏损面扩大。规上工业利润总额下降20.2%,其中百强企业利润总额下滑22.6%,如宇龙(酷派)从上一年度盈利2.2亿元到2015年亏损1.1亿元,康佳从上年盈利5.6亿元到2015年亏损1.6亿元,爱普生等相关产业龙头利润下滑均超五成。

  报告显示部分企业迁出现象还将持续。该区2015年上半年每月都有企业外迁,目前约有14%左右的企业已经或计划在3年内将部分经营活动迁往区外,由於区内厂房/办公地租金过高而计划迁移的工业企业约占六成。

  深圳另一传统工业区统计显示,截止到2015年9月底,该区搬迁、转行、停产和清算的工业企业共66家,而新增迁入的企业则只有15家,这种「入不敷出」的结构调整带来生产总量的减小,外迁压力增大。

  有论者称,随着内地越来越多的城市定位於发展金融经济和总部经济,高楼价成为这种导向的必然结果。增量资金通过金融系统流向了房地产,这种情况下的中小企业,一得不到资源扶持,二面临更高的成本。即使不增加投资,他们的成本也在飞涨。不要说被动的溃退,即使还能生存的中小企业,在这种形势下也会主动撤离。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房地产收益过高,一些企业放弃了原有的创新积极性,转而进入地产领域捞金。宇龙酷派去年产值下降52.3%,降幅明显。2012年,该公司将总部酷派信息港拆除重建,拆建后容积率提升3倍,相当於做了二次房地产开发。该论者认为,升级后的酷派信息港,更像一家房地产公司:手握大量资产,创新已无动力。

  香港财经评论人卢麒元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一线城市工业化的颓势,房地产的非正常暴涨难辞其咎。一个正常的社会管理应该将不动产溢价收益控制在合理水平,如果不动产的溢价收入大幅度高於工业平均利润,人们发展实体经济的积极性将进一步消失,城市产业的空心化将不可避免。现在,中国的制造业正在面临艰难的转型,工业的平均利润都不足5%,而房地产利润高企,如深圳的房地产年收益都接近40%,有些地方可能更高,也就是说,房地产的平均收益几乎等於工业平均利润的十倍,这导致任何产业都无法获得充裕的资本。因为资本是逐利的,如果房地产这麽好赚,那麽资本必将脱离实体经济,进入房地产,而无法进入房地产的企业,也必将会因为由房地产带来的成本上升而离开。

  叫停首付贷遏虚假买卖

  另外,卢麒元表示,此次房地产的暴涨其实有三重因素,从宏观角度看,高层对此缺乏警觉,这为房地产炒作提供了空间。例如,资金量在迅速增加流动性,为房地产的暴涨提供了技术保障;另外,个税抵扣,个人所得税可以抵扣供楼利息,则为房地产爆炸提供政策保障。从中间角度看,地方政府对房地产的积极性太高了。几乎所有的融资平台、地方政府的体系在为地产商保驾护航。而微观来看,现在房地产的假买卖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很多人实际上将房屋作为一种套利工具来使用。

  卢麒元表示,最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现在很多有钱人,把以前购买的房子,以极高的价格卖给司机或保姆,他们(原业主)把30%的首付款交给司机或保姆(购房者),然后购房者去银行贷款购买,由於购房者是业主的「自己人」,最后业主就收到了房屋的所有付款,包括银行的贷款。保姆或司机搬到了户主的高档豪宅里,这也是为什麽主流媒体称这次房地产繁荣为「改善性购房」。保姆或司机一直住在豪宅里,直到房屋的实际所有者决定不再支付抵押贷款。

  这样,房主基本上通过人行的帮助,信贷宽松、低首付比例,把他的房产兑换为现金了。在将来的某个时候,房主可能将停止支付抵押贷款,因为他们已经把房产兑换了,获得了大量的钱财。银行会收回房屋;保姆或司机又会回到他们原来居住的地方。这样的玩法,实际上全部累积成为银行坏账。房地产的这种状况,根本难以持续,一旦内外风险叠加,人民币如果出现剧烈波动,楼市就将崩溃。

  而这一点,人民银行已经注意到,并在近日召集国有银行深圳分行开会,强调对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必须严格遵守有关的风险控制规章制度,要加强首付审查。

  实体空心化悄然而至

  目前,房地产在政府层面承担了一种税收的职能,即土地财政,卖地收入成为地方政府的很大一块收入来源。而之所以土地财政会成为一些地方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由於财政管理的缺失造成的。卢麒元表示,在1994年分税制实行伊始,地方财政收入捉襟见肘,被迫使用土地财政的做法,其实应该是个临时性的做法,但是一用就用了20多年,现在欲罢不能。土地财政不但使得地方政府嚐到甜头,各级官员也嚐到了甜头,导致了整个治理、伦理、法理的堕落,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地方出现实体空心化的趋势,也就不可避免。目前中国去工业化的速度,已经到了惊人的程度。

  卢麒元说,自己春节期间在GAP、优衣库等知名服装店中各抽选了一百件衣服,只有不到30%是中国生产的了。这些衣服的产地除了越南、印度、印尼、马来西亚,还有斯里兰卡、柬埔寨、老挝、土耳其、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

  也就是说,在低端制造业中,中国周围的国家都在迅速发展,像服装这样的低端制造业在中国已经近乎死亡。而像电视机、冰箱等低端工业品,可能3年内也将失去地位。目前,中端制造业,即挖掘机之类的重型器械,中国还有些许优势。高端制造业,中国几乎不具备优势。所以,中国目前的状况是,低端制造业已基本失去,高端制造业尚未发展,只靠中端苦苦支撑,但也仅够支撑5年左右的时间。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量资本都在投资楼市,这样的做法无异於将中国经济推向深渊。试想,房地产成了「空中楼阁」,优质的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无安身之处,也无用武之处,只能走掉。如果到了今天,继续发动房地产的「大跃进」,再加上老龄化的叠加,中国的社会将陷入严重危机。

  吸取本港教训

  而谈到城市产业的空心化,香港是一个典型,那麽香港在这方面有什麽经验和教训?卢麒元认为,香港能提供的主要是教训。当年,上海就是借鉴了类似香港土地财政的办法,解决了上海的发展资金来源问题。然后这个办法又推广到全国。实际上,在特定时期,当一个地区或者国家极度缺乏发展资本的时候,依赖於土地进行一些融资性的财政安排,也无可厚非,但如果将此方式长期化、固定化,则是对整个国民的剥削压榨。道理非常简单,一个人本应该拥有一个住所,如果他要用一生来换这一个住所的话,这是剥夺了他的自由。

  卢麒元还说,上个世纪80年代中英谈判开始,英国人觉得在将香港交还给中国之前,必须采取一种方式,从香港拿走它希望拿走的钱。所以英国人扭曲了香港的土地政策,从1983年开始操盘,到1997年从香港拿走了大约1万亿英镑。可以说上个世纪80年代英国的「撒切尔主义」或者说私有化完成,主要是靠香港的资本回流。所以,香港变成现在的样子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大国之间的博弈。可以看到,香港今天的社会撕裂、以及出现的一些暴力事件,根源就是土地政策所导致的,年轻人对未来感到压抑,没有希望。所谓「敌对势力捣乱」只是外因,归根结底还是内部出了问题。

  「高楼价与高地价不仅使制造业流失,也将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作为一个普通公民,天生就拥有居住权。一个正常的劳动者,8年到12年的工资收入就应该可以买到一套住房。如果以1个月的工作收入为1万元计算,8年的收入就是96万元,即100万万左右,就应该可以买到一套约100平方米的房子。如果考虑到城市聚集效应和溢价效应,也顶多乘以3倍。但是,现在一线城市的楼价达到了每平9万、10万,这完全脱离了老百姓的客观需求,甚至严重影响了民生。内地还要再走香港的老路吗?还要再把这条路推广到全国吗?可以看到,现在中国社会阶层的撕裂,已经开始了。」卢麒元如是表示。

  须回归平均利润

  卢麒元认为,要破解楼价背离经济发展规律一骑绝尘这个难题,首先要最高层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在宏观经济层面进行深刻调整。解决中国调结构、去杠杆的唯一办法就是财政手段,必须将房地产平均收益水平压低到工业利润的平均收益水平上,无论是从业人员,还是持有房产的人,所有由房地产形成的收益都不能超过10%,中国的实体经济,将立刻开始恢复。他说,实施起来其实很简单,就是对房地产商和对房持有超过一定数额者加额徵收赋税,对住房收益,即出租房子,也价额徵收赋税。这并不是在编故事,德国人就是这样做的。德国人不想拥有多套住房、住大房子吗?并不是,只是如果拥有太多房产面积,税务费用太重了。如果中国现在着手为楼价降温,还有时间。因为印度和越南的工业化还需要3年到5年的时间,中国可以利用这些时间稳住自己的制造业。如果再拖3年,等到这些国家将低端制造业牢牢把握在手,中国的制造业将无路可走。

  范棣认为,要改变不合理的现状,首先必须保证国营房地产公司必须站到百姓利益一边,不需要限价,国营房地产公司只需要低价销售,政府低价向国营房地产商供应土地,用低价的供应侧改革来抑制房地产市场的炒作;然后把短期去库存变成长期慢消化的策略,在金融政策上,根据家庭收入水平的差异,采用延长房屋贷款期限方式,把目前15年和20年贷款变成35年到40年贷款期限,降低每月供款数额,帮助中低收入阶层置业;政府可以还通过发行长期公债来用於平抑楼价,这不但有益房屋市场的长期平衡发展,而且还能起到某种养老金保值的作用。

[责任编辑:郭美红]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