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622

香港競爭力的缺陷與軟肋

2016-06-06
来源:香港商报网

   顏安生

 
  近年來,香港競爭力有所弱化已是不爭的事實,201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發表的中國城市競爭力排行榜上,香港首次被深圳「爬頭」;不久前,在由倫敦金融城委託英國諮詢公司Z/Yen Group統計制作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排名中,香港首次跌出前三甲。2016年5月30日,中國社科院發表了最新一份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香港再次落后深圳排在第2位。
 
  香港競爭力弱化的原因
 
  香港競爭力為何會呈現弱化趨勢?置身香港的市民都有這樣的體會,近年來,香港的政治和社會環境越來越差,極少數政客和搗亂分子打著民主、人權的幌子,為反對而反對,阻撓特區政府施政,搞亂社會秩序,「占中」、暴亂事件不斷上演,令到香港營商環境大受影響,整個社會不能夠集中於發展經濟。相反,香港周邊的城市諸如上海、新加坡、深圳、廣州等,都在一心一意搞建設,全心全意謀發展,相形之下,香港競爭力的下降就不值得奇怪了。
 
  當然,引發香港競爭力下降不僅僅因為香港政治內斗和社會內耗,除去政治和社會因素之外,香港還存在著勞動力資源錯配、人才匱乏、創新能力不足、營商成本居高不下、產業體系畸形等缺陷和軟肋。
 
  回歸近19年來,人才短缺與錯配問題一直困擾香港,并且正日益成為阻礙香港經濟發展的要因。一直以來,香港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老齡化社會日趨嚴重,人力資源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外來移民,目前香港外來移民的主要來源是通過單程證制度從內地來港定居的每日150個配額。據港府統計,回歸以來,內地通過單程證來港居住的人士多達百萬之巨。然而,由於單程證制度主要是為解決港人在內地家屬如配偶、子女、父母等的團聚問題,這些持單程證人士普遍教育程度低,工作技能差,因而難以滿足香港經濟轉型、產業創新等一系列要求。
 
  為解決香港的人才匱乏問題,港府分別於2003年和2006年推出了旨在改善香港人力資源結構的「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和「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然而,這兩個計劃在實施初期因為門檻太高等原因效果差強人意。近年來,這兩個計劃卻隨著香港生活成本的不斷上升以及工薪水平的停滯不前,尤其港幣相對人民幣大幅貶值,吸引力大不如前。近年來,由於香港勞動力資源錯配嚴重,產業人才匱乏,從而導致的香港產業空洞化問題日益突出,傳統的金融優勢產業發展之路越走越窄,高技術高附加值等新興產業仍然是一片空白,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步履維艱,等等。
 
  新興產業毫無起色
 
  香港回歸之初,時任第一屆特首董建華曾率領特區政府雄心勃勃,提出了一系列嶄新的發展目標和經濟轉型計劃。然而,時至今日,這些目標和計劃絕大多數仍停留在當年的施政報告中,香港經濟轉型周期之漫長、難度之大,遠遠超過董建華特首和特區政府當初的預計和想像。2008年10月份,為了應對金融危機的沖擊,探討香港未來發展的路向,港府成立了臨時顧問機構──經濟機遇委員會。該委員會提出了香港六大優勢產業,即醫療、教育、檢測及認證、創新科技、創意文化及環保。然而,近八年時間過去了,香港的產業結構紋絲不動,新興產業毫無起色。
 
  何以形成如此尷尬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譬如,香港制造業生存環境已經惡劣到了「荒漠化」的程度,土地嚴重不足、技術工人缺乏、成本居高難下,產業配套全無、技術創新薄弱、市場空間狹小、政府支持有限,金融支撐空白,等等。這些因素都會令到中小企業和創新型企業望而生畏,也正是香港競爭力的嚴重軟肋。
 
  
[责任编辑:程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