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2

人民日报:居民收入不可能每时每刻高于GDP增速

2016-07-18
来源:华尔街见闻

   國家統計局上周五公布了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GDP同比增長6.7%。而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86元,同比名義增長8.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5%。也就是說,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未跑贏GDP。

 
  對此人民日報刊登文章指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必然伴隨著新老業態更替與要素重新優化配置,這會導致一定時期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進而影響居民收入。不過我們也要看到,居民收入不可能每時每刻都高于GDP增速。只要收入增長趨勢強勁,前景向好,便沒有必要對短期起伏大驚小怪。
 
  以下為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登的《居民收入跑贏GDP有底氣(熱點聚焦)》全文:
 
  日前,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16年中國經濟“半年報”。其中,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5%,而同期GDP增速則為6.7%。居民收入“不敵”GDP增速引起大家關注。對此,專家指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必然伴隨著新老業態更替與要素重新優化配置,這會導致一定時期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進而影響居民收入。不過我們也要看到,居民收入不可能每時每刻都高于GDP增速。只要收入增長趨勢強勁,前景向好,便沒有必要對短期起伏大驚小怪。
 
  仍高于人均GDP增速
 
  上半年居民收入為何“跑輸”GDP?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分析,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2014年以來經濟增速總體放緩,一些企業經營困難拉低了總體收入水平;二是加薪行業的薪水增長緩慢;三是目前統計收入的領域仍主要以傳統行業為主,最新涌現的大量創新業態、自由職業等收入并未統計在內,而這些民眾的收入恰恰是增長最為強勁的領域之一。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表示,一方面,盡管居民收入沒趕上GDP增長,但還是保持了6%左右的可觀增長狀態,這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是不容易的;另一方面,未來要在適當擴大總需求的前提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果整個經濟面保持穩中有進的情況,收入依舊會保持平穩。姚景源說,從長期來看,到“2020年收入翻一番”的目標不會變,對于個別季度居民收入沒有趕上GDP不需要過度關注。
 
  7月17日,國家統計局住戶調查辦公室主任王萍萍撰文指出,上半年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但也存在如何認識和理解的問題。在文章中,王萍萍給出了一些更值得關注的細節信息。
 
  例如,2013—2016年上半年居民人均收入平均增速7.5%,同期上半年GDP平均增速則為7.0%,居民收入跑贏GDP的大趨勢未變。
 
  再例如,盡管上半年居民人均收入增速略慢于整體GDP增速,但仍快于6.2%的人均GDP增速。此外,今年上半年農村居民收入6.7%的實際增速繼續快于城鎮居民的5.8%,城鄉協調性趨好態勢依舊。
 
  轉型伴隨要素重配
 
  開車時如果遇到彎道,司機往往要先減速轉彎然后重新加速。這一過程中,汽車的油耗、車輪轉速、運行軌跡等一系列指標也都會相應變化。同樣的道理,經濟轉型過程也必然伴隨著要素重新配置與居民收入基礎和結構的改變。
 
  上海市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權衡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如今中國經濟正在快速、深度地轉型,新經濟的發展會讓原有收入結構出現調整,居民收入增速與GDP增速在一定時期內出現“交替”和“錯位”屬于正常現象。總體來看,當前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情況都處于合理范圍之內。
 
  “事實上,居民收入增速不可能每時每刻都跑贏GDP,只要二者相互之間正向影響,共同保持一個長期向好的增長趨勢即可。”權衡說,當經濟轉型達到一定的階段性高度,包括勞動力在內的要素回報率就會進一步提高,居民收入也會隨著新經濟的發展獲得新基礎,站上一個更高的起點。
 
  其實,上述觀點也可以從收入結構方面正在發生的變化得以驗證。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上半年來自房地產、教育、衛生、公共管理等行業的人均工資性收入增速均在15%左右;來自交通運輸、倉儲郵政、信息技術服務、金融、文體娛樂等行業的人均工資性收入增速均在10%左右;來自租賃和商務服務、居民服務等行業的人均工資性收入增速在7%以上……
 
  專家指出,正是這些服務業收入的較快增長,有效沖抵了來自傳統制造、批發零售、采礦等行業收入增長較慢甚至下降帶來的不利影響,使得全國居民工資性收入保持了較快增長。
 
  收入增長仍有保障
 
  階段調整不足慮,長期“跑贏”有底氣。多位分析人士表示,隨著供給側改革和經濟轉型效果的不斷顯現以及新興產業的發展,未來居民收入總體上跑贏GDP依然是有保障的。
 
  面對中國經濟的“半年報”,德國新聞電視臺曾報道稱,過去幾十年,世界經濟很大程度依賴中國經濟快速增長,而新數據顯示,中國經濟正呈現穩定增長趨勢,這一現象的支撐是中國經濟轉型逐漸走上正軌。
 
  “在舊模式下,中國經濟主要靠投資拉動,資本回報率高而勞動要素回報率低,這造成了過去居民收入一直落后于經濟增長。如今,中國向追求更高質量的發展方式轉型,本質上就是讓經濟發展的成果由更多人共享。這其中,一方面是科技創新的外溢效應會帶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從而增加勞動者收入;另一方面,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化,將使得初次分配更加合理,城鄉一體化持續加深,低收入地區收入快速增長,最終讓居民收入的總量增長、結構優化。”權衡表示。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教授田利輝則建議,未來應加大社會保障的投入,包括加大醫療設施、各種困難職工的社會保障的投入等。同時,應考慮適當下調個人所得稅,讓居民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去消費。
[责任编辑:邓煜闽]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