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3

新能源車騙補名單已上報國務院 或有國資企業在內

2016-09-05
来源:經濟觀察報

  “最終的調查報告已經呈交國務院,我們現在等待最后的批示,但不知道什么時候公布。”近日,財政部、工信部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這份打著“機密”字樣的調查報告中,包含著工信部、財政部等四部委在今年上半年通過長達半年時間調查而列出的騙補企業名單。這份報告早在七月就上報國務院,但至今未對外公布。

  但報告內容和名單,中央高層已然知悉。國務院國資委主任肖亞慶在7月初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座談會上已經公開表示,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已就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督查報告作出批示,要求嚴肅懲處騙補行為并完善相關制度。同時,近日大連市發布了《關于純電動客車市財政購置補貼有關事宜的通知》,通知表明,國務院已經在政府內部公布了騙補督查結果。而財政部人士在近期中國電動車百人會夏季論壇上也開始對監察工作做出反思,坦誠監督“存在諸多漏洞”,并開始部署下一步工作。

  “適應產業發展新問題,針對新形勢、新問題,滿足產業發展壯大的需要,也急需財政政策進行調整。”財政部經濟建設司副司長宋秋玲表示。財政部同時表示,未來財政補貼政策將在四個方面發生改變:首先,配合工信部在提高技術門檻的基礎上提高財政補貼政策;其次,補貼標準將在彌補成本差價和促進技術創新上實現基本平衡;第三,健全監管體系,建立基于互聯網的信息監管平臺;第四,建立市場化的扶持機制。

  調查報告內容實際上已處于半公開狀態。在7月國務院副總理馬凱主持的西安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座談會上,參會者包括工信部、國資委等十個部委的官員,以及來自28個新能源汽車重點推廣省市自治區的官員,此外還有包括比亞迪(57.860, -0.60, -1.03%)、鄭州宇通客車(22.000, 0.36, 1.66%)等在內的部分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的高層。這次會議被認為是“標志著騙補核查行動已經完成”。

  在這次會議上,肖亞慶宣讀了工信部、財政部等四部委的調查報告,但對于最受關注的騙補企業名單,并沒有公布,而相關部門對此進行了嚴格保密管理。外界對此的猜測是,涉及企業的數量和層級可能較為令人意外,而地方政府也可能參與其中——企業數據造假騙補等行為往往并非企業一家之惡,在一些極端的騙補案例中,有時候地方政府也淪為“幫兇”。“國資委主任宣讀調查報告本來也是一個有意味的事情,為何四部委的調查報告要由國資委宣讀?”對于此舉,國資委一位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記者透露,原因在于汽車行業企業大部分為國有企業,而在這次調查中,有國資企業涉嫌騙補,而由肖亞慶來宣讀報告,實際目的是為了震懾國資系統,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

  誰在騙補名單上?

  新能源汽車騙補調查啟動至今已經超過7個月了。1月21日,工信部聯合財政部等四部委宣布啟動騙補調查,要求在2月5日前上報企業自查報告,隨后有消息表示騙補調查結果將在四月左右公布,此后6月、7月再次有媒體報道稱騙補企業名單將公布,但時至今日,這份名單依然沒有確切的公開時間。騙補名單為何遲遲不公布?

  有消息人士表示,“真實”的新能源汽車騙補名單,有可能會像一個炸彈,威力將遠超當年的家電企業騙補。或許正因如此,國家層面有自己的考慮,但對于企業來說,這正成為一種煎熬。“調查組來調查過了,但沒有給出具體的結論,我們也不好說什么。”8月31日,一家新能源汽車負責市場的中層管理人員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在近期一次小風波中,這家企業被認為有“騙補嫌疑”。

  騙補名單與補貼、政策調整等緊密關聯,對于任何關聯的一方來說,都可能是一顆地雷。由于名單遲遲不公布,一些中小型企業無法獲得銀行授信和貸款,導致企業資金鏈緊張,而這一影響還波及到經銷商。同時,由于名單未公布,新能源汽車補貼也無法按時撥付,有企業近兩年的國家補貼和絕大多數地方補貼仍處于虧欠狀態,累計金額達到數十億元,給公司造成嚴重的資金壓力。

  “在騙補調查最后結果沒有出來之前,銀行是不敢給經銷商授信貸款的,所以我們整個資金鏈都緊張了,幸虧有吉利大樹靠著,不斷輸血。”知豆電動汽車有限公司總裁鮑文光此前在接受經濟觀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騙補名單未公布,實則是關系到《推廣目錄》和《免購置稅目錄》的停止受理及公布,新能源汽車行業許多新的產品受到目錄公布的影響,上市推廣及交付客戶均有不同程度的調整和不確定性。這對于行業的整體發展會有一定的影響。”9月1日,比亞迪和戴姆勒汽車合資高端電動車品牌騰勢汽車CEO嚴琛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

  除此之外,由于騙補名單未公布,一些模式創新也受到影響。“汽車租賃等模式現在很容易被當成是騙補,沒有明確的界定方式。”北汽新能源一位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希望名單早日公布,讓新能源汽車行業更好的響應國家政策和標準,更好的推動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嚴琛在接受經濟觀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那到底誰在騙補名單上?目前大多數所謂的“騙補企業名單”,其實只是援引自央視的一次公開報道,在該報道中,央視列舉了十大銷售數據存在嫌疑企業——2015年12月銷量占全年50%以上。但并未有證據說明這些企業是造假騙補。目前,真正被媒體曝光的也只有一家名為“吉姆西”的地方小企業。但從國資委宣讀調查報告和肖亞慶表態來看,名單之上可能不止于此。

  肖亞慶在講話中表示,報告甚至引起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震驚”。“我們也不清楚何時公布名單,我們一直在跟進。”在關于這份騙補名單的問題上,工信部人士對記者表示。但管理錢袋子的財政部近日放出風聲,對經濟觀察報記者暗示騙補企業名單的公布日期已經臨近。

  釜底抽薪式整治

  實際上,一開始新能源汽車騙補只是被當做小概率事件,但隨著調查的深入,事情開始逐漸升級。在西安會議上,國務院副總理馬凱痛批騙補行為,認為是給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添亂、抹黑”。馬凱在會上強調,“出現騙補行為是生產企業受利益驅動,但監管部門也存在漏洞,涉嫌失職瀆職人員也要根據規定進行處理”。

  而由此,對騙補調查懲處,已從單純的企業擴大到了監管部門,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變化。“日常監管方面確實存在著不少的差距,還有很多的漏洞,監管手段還相對落后。”宋秋玲在中國電動車百人會夏季論壇上也表示。而回顧今年前7個月中,國家分批次進行了三次調查,一直處于不斷升級之中。

  今年1月20日,財政部、科技部、工信部、發改委四部委聯合發文,表示將對部分地區的新能源汽車財政補助資金使用情況進行核查。2月1日,財政部召開會議,明確新能源汽車專項核查的范圍覆蓋25個省市、近三年獲得過“國補”的全部90家新能源車企,同時表示將“延伸檢查部分購買使用新能源汽車的企事業單位及地方政府。”

  3月中旬,國家發改委下屬國家信息中心突然前往江蘇、廣東等省份調研。當時有媒體報道稱,國家信息中心可能是想了解市場是否真的需要新能源汽車、生產出來的車輛是否真的在路上跑。但調研結果,調研組成員表示不會公開,而直接為決策層提供決策依據。

  4月下旬,國家發改委發布消息稱,國務院辦公廳對15個省市組織開展了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情況實地督查。督查共分5組,分別由國辦督查室、工信部裝備司、發展改革委產業司、科技部高新司、財政部經建司帶隊。這是自今年1月以來針對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第二輪督查。

  與一月份發文不同的是,4月此次督查部門又新增了國務院辦公廳牽頭的國辦督查室。本次核查有所不同的是,除對財政補貼資金監管使用的核查以外,按照統一部署和要求,各部委分別帶隊——比如國辦去了安徽、河北等地,而調查內容擴展到取消地方保護政策、充電設施建設等多方面,核查監督方式也更加多樣。有媒體猜測,此次實地督查極有可能源自各部門認為此前企業自查的情況不甚理想。

  浙江一家電動汽車有限公司高層對記者表示,這一次的調查查得很仔細,每一份文件都不錯過。而在具體懲罰上,除了對情節嚴重的企業進行“取消生產資質”的嚴厲處罰,為了釜底抽薪整治騙補,在7月后國務院辦公廳督查室會同工信部一共梳理出了12個城市制定的19條地方保護措施,包含了公共交通領域,這接下來將會成為重點整治對象。而最為關鍵的補貼政策也在調整之中。

  政策全面大調整

  在西安會議之后不久,政策調整迅速而來。8月11日,發改委發布面向汽車行業內部的《新能源汽車碳配額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意見稿”),在這份意見稿中,發改委首次列出了其今后對于新能源汽車實施碳配額管理的基本框架和方案——這被認為是政策層開始釋放加強市場化管理機制的信號。

  而僅僅相隔一天的8月12日,工信部也就《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定 (修訂)》(以下簡稱“準入規定”)公開向全社會征求意見。這一份由二十八條外加五個附件的管理規定洋洋灑灑地重新規定了從新能源汽車產品研發到售后服務方方面面,透露出新能源汽車企業、產品的準入門檻在收緊。

  這兩項新政中,準入規定將約束和控制汽車廠商的產品安全性,以進一步減少車輛的安全隱患;而碳配額制度有望為整個汽車市場帶來良性循環。工信部相關負責人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準入政策的設定是規范新能源汽車生產,落實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國家戰略。而更細致的調整方向在8月下旬已經由財政部披露。“財政的普惠政策對培育新能源汽車初級市場是行之有效的,也是國際通行做法,但長期執行該政策企業容易患上政策依賴癥、軟骨病,缺乏技術開發和產品升級的動力和壓力,行業容易出現低水平的盲目擴張。”宋秋玲在中國電動車百人會夏季論壇上表示,其向外表示,財政部未來的補貼政策將在四個發面進行調整。

  這四個方面分別為:第一、提高技術門檻的基礎上提高財政補貼政策;其次,完善補貼標準;第三是健全監管體系;第四是建立市場化的發展機制。具體來說,未來各類新能源車型都面臨更嚴格、更細化的技術要求和更高的準入門檻。而補貼向技術更先進、市場認可度高的產品傾斜。同時,補貼標準主要是彌補成本差價和促進技術創新上。

  在監督上,是此次政策較大的變化。“無論是企業還是政府相關部門,在日常監管方面確實存在著不少的差距,存在很多的漏洞,監管手段還相對落后,還停留在組織大量的人力、物力現場檢查階段,與新能源汽車的智能化、信息化、網聯化的特點形成鮮明的反差。”宋秋玲表示。

  未來,財政部將建立基于互聯網的信息監管平臺,應用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手段動態掌握車輛的生產、銷售、安全運行、充電設施的運營情況。地方監管強化對車輛上牌、車輛運行、補貼申報的環節要嚴格把關。而行業主管部門要強化行業管理,嚴格新能源汽車產品的準入,加大產品一致性的抽查和處罰力度。

  下一步,將積極配合工信等部門加快建立相關的市場化制度,該制度即為碳排放交易制度。但財政部同時表示,財政補貼政策退出后新能源汽車扶持的力度不會“斷檔”。“我們期盼國家盡快讓這些有利于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的政策落地,讓新能源汽車企業真正的納入到自己的戰略規劃中,確定更為長久的發展策略。”嚴琛表示。

  而在上述的大連市發布了《關于純電動客車市財政購置補貼有關事宜的通知》中,已經明確界定車輛生產企業違規取得牌照、車輛賣給關聯企業而非終端用戶、車輛賣給終端用戶但上牌后大量閑置的均屬于騙補行為。并提出主要懲處措施包括:取消補貼資格、追回補貼資金、罰款、取消汽車生產資質等。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