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5

經濟全球化已走到盡頭?

2016-09-27
来源:環球網

  近來,英國脫歐公投,美國和歐盟國家在各自大選和國內政治中產生的民粹主義思潮,引發一些輿論界人士斷言:全球范圍的“反全球化”和“去全球化”力量正在急速上升,在一些國家可能逆轉全球化進程等等,似乎經濟全球化已經走到了盡頭。事實果正如此嗎?

  毋庸置疑,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在推動全球生產力大發展,加速世界經濟增長,為少數發展中國家追趕發達國家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曆史機遇,同時也加劇了國際競爭,增加了國際風險,並對國家主權和民族工業造成了嚴重沖擊。

  然而,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只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實行正確的政策,善加利用,揚長避短,就能變不利為有利,化負面影響為正面影響,在參與經濟全球化中求得本國利益最大化。

  作為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中國在這方面為世界提供了典型范例。中國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與其他國家之間的距離不但沒有拉大,反而大為縮小,一舉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短短30餘年時間內,中國實現了6.6億貧困人口大規模脫貧,有望2020年全面消除貧窮,並建成包涵7億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中產社會,中國經濟已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除中國外,印度、印度尼西亞等一大批發展中國以及德國等發達國家也從經濟全球化中獲益良多,大大提升了各自發展的體量和質量。

  反觀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經濟全球化不但沒有解決貧富差距問題,反而拉大了國家之間和一國內部的貧富差距,社會矛盾因此擴大和激化。中產階級財富縮水,底層藍領工人就業減少,受經濟全球化競爭“擠壓”產生了強烈的挫敗感,對經濟全球化的怨恨和抵觸情緒隨之上升。

  據經合組織數據,自2000年以來英國制造業就業人數減少了近1/3,而美國的情況也差不多,減少大約20%。發達國家出現的產業“空洞化”,催生了質疑經濟全球化的政治生態,往往把一國遇到的困難歸咎於外來因素,如移民增多、外來商品增加等等。之所以出現上述現象,主要原因不是經濟全球化出了問題,而是主政者沒有認清經濟全球化的特點,推行以犧牲普通民眾利益為代價,放縱資本逐利的錯誤政策的結果。

  不可否認的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之後,世界經濟仍未重回正軌,複蘇乏力,下行風險持續存在,金融市場波動不斷,貿易投資保護主義抬頭,經濟全球化不可避免地進入低潮。但是不宜一葉障目,要看到經濟全球化的基本面沒有變。

  第一,當前市場經濟一統天下,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為經濟全球化創造的根本前提沒有變。第二,由發達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組成的二十國集團(G20)聯手出台各種應急措施,為經濟全球化掃清各種障礙的基本格局沒有變。第三,世界貿易組織推動全球貿易治理機制的形成,為經濟全球化提供的制度保證沒有變。第四,作為經濟全球化主體的跨國公司的發展,加速經濟全球化的曆史進程沒有變。第五,最重要的是,以高新技術為核心的信息化迅猛發展,不僅沖破了國界,而且縮小了各國和各地區的距離,使世界經濟越來越融為整體的趨勢沒有變。

  如同所有曆史進程一樣,經濟全球化也是一個曆史過程,有高潮必有低潮,此消彼長,但是總的進程不可阻擋。事實上,不久前落幕的G20杭州峰會所取得主要成果,如《二十國集團全球貿易增長戰略》、《二十國集團全球投資指導原則》、重申反對保護主義承諾等,旨在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是為克服當前經濟全球化低潮的消極影響,迎接下一輪經濟全球化高潮盡早到來,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和創造的必要條件。

  可見,國際社會對經濟全球化還是保持高度共識,經濟全球化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作者:吳正龍)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