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2

中國央行官員新書挑戰西方經濟學

2017-03-09
来源:FT中文网

   

  
  孝道等亞洲社會價值觀和國企等機構,是否掌握著診斷出主流經濟學理論缺陷的鑰匙?正是這些缺陷導致大多數經濟學家無法預測到2008年的金融危機。
 
  這就是中國央行官員王振營(見上圖)在他那本雄心勃勃的新書《交易經濟學原理》中提出的爭議性看法。該書去年由中國金融出版社出版。
 
  金融危機使主流經濟學遭到了廣泛批評,但王振營的批評出自一種獨特的中國視角。
 
  在中國央行上海總部的一場圖書介紹會上,王振營引用西方經濟學經典文本——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艾爾弗雷德?馬歇爾(Alfred Marshall)的《經濟學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和保羅?薩繆爾森(Paul Samuelson)于1948年出版的影響巨大的教科書——的中文譯本來證明他的觀點。
 
  “(在2007年和2008年初,)主流經濟學家不相信世界處于危機之中。核心問題在于我們的理論框架,這一框架的基礎是在工業革命之初建立的。這是一個極端簡單的框架,”語氣柔和的王振營說。他于1994年加入中國央行(PBoC),目前擔任上海總部調查統計研究部主任。
 
  1979年,16歲的王振營考入大學,成為文革后第三批大學生。文革期間,中國的大學不再基于分數錄取學生。在他入學之前,中國經歷了一個學者只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時期,而他是這一時期過后第一批攻讀主流西方經濟學的學生之一。
 
  他的批評基于他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河南一個農村家庭長大的經歷。他回憶起6歲時被母親打屁股的情形——在田間干活的哥哥和大人還沒回來,他就把飯從爐子上拿起來吃。一套旨在將類似“對家庭的自我犧牲”等變量考慮在內的經濟學理論,就在那時第一次顯露痕跡。這一經濟學理論顛覆了主流經濟學的這一觀念:人是自私的,追求效用最大化。
 
  “人們對主流經濟學一直有很多批評,很多人提出了解決方案。但這些方案基本上都是對現有理論框架的修修補補,并非全新的理論體系,所以不可能真正解決問題。”
 
  王振營對主流經濟學的第一項批評是,它假定存在無差別的經濟行為主體——家庭和企業——這些主體幾乎僅對價格信號作出反應。這個框架理論沒能解釋不同行為主體做出經濟決策的方式的不同。
 
  王振營批評主流經濟學忽視了資產負債表的重要性。因為每個家庭和企業都有獨特的資產負債表,它們不會以相同方式回應價格信號。
 
  “古典經濟學討論了財富的積累,以及價值的創造方式。但是新古典理論接收了這個龐雜的理論,并將其簡化為對價格的狹隘關注。價格占據了核心地位。每個人都知道價格很重要,但價格不是一切。”
 
  他對資產負債表的關注與野村(Nomura)經濟學家辜朝明(Richard Koo)的資產負債表衰退理論相吻合。辜朝明用這個理論解釋了,為何高負債的日本企業在上世紀90年代拒絕借款和投資,盡管那時利率極低。
 
  將“經濟行為主體”的概念替換為“交易主體”的概念,可以為一種能夠解釋主流經濟學未包含變量的理論奠定基礎。這些變量不僅包括資產負債表,而且包括不同實體(包括政府和大企業)在市場力量方面的差異。
 
  上世紀90年代,王振營發現了主流經濟學的另一個盲點,當時他觀察到了盡管虧損巨大且不斷加重,但中國國企繼續生產和銷售的情況。
 
  個中原因當然是銀行繼續對虧損的國企放貸,這些國企肩負著維持就業和社會穩定的政治責任。繼中國政府2008年又一次呼吁國企刺激經濟發展之后,這個問題近年來再次出現。
 
  主流經濟學無法從利潤或市場份額最大化的角度解釋這種行為,而王振營的理論對不同交易主體特殊屬性的關注,使它可以解釋中央計劃經濟中的經濟行為。
 
  英國《金融時報》 吳佳柏譯者/何黎
[责任编辑:程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