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7

今天我們需要怎樣的閱讀空間?

2017-04-24
来源:光明日报

   原標題:今天,我們需要怎樣的閱讀空間

  讀者在杭州鍾書閣環幕閱讀大廳內讀書。新華社發

  春日,浙江杭州西湖畔,寶石山下,一只松鼠穿梭跳躍,自由自在。行人放緩腳步,拾階而上,伴著鳥鳴,嗅著芬芳,行至第236級,便到了“純真年代”書吧。在書吧裏讀詩觀影,聽作家閑談文學。常常因為一場讀書沙龍,讀者從大江南北會聚於此。

  渤海之濱,河北唐山曹妃甸文化藝術中心,唐山市圖書館分館“城市書房”在此落戶。書房外繁花正盛,書房內四處有綠植點綴。牆壁上幾幅書畫,書桌旁一盞暖燈,無須正襟危坐,神經緊繃,或獨自依窗沉思,或親子席地共讀,20000餘冊圖書可以隨意瀏覽,自助借還。在這間1000多平方米的書房,讀者是真正的主人。

  如今的實體書店,只能站著看書的“賣場”少了,可以坐下來品書的“書吧”多了;如今的公共圖書館,孤零零、冷冰冰的少了,向基層輻射的分館多了。多種多樣的閱讀空間,滿足了人們的閱讀需求,也樹立起一個個文化地標。

  實體書店:從“賣書”到“讀書”

  從一年前開始,北京蜜蜂書店創始人張業宏每天早晨7點准時“刷屏”——在微信朋友圈推薦店裏的新書。現在,蜜蜂書店的交易大多在微信中完成,定價120元的特藏版《天演論·茶花女遺事》一天能賣出100多本,但張業宏仍然在通州宋莊的店面堅守著。

  張業宏清楚,雖然蜜蜂書店位置偏僻,但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個閱讀空間的存在,才會有那么多讀者信任他的微信薦書。也是一年前,在寸土寸金的美術館後街,張業宏新添了一家名為“摘刺”的書店。在這個兩層的小閣樓裏,他多年搜羅的眾多歐洲古本書,靜靜等待著未來的主人。

  提供咖啡點心,配置舒適的座椅燈光,多數經營情況較好的書店幾乎做出了共同選擇。在北京雨楓書館創始人許春宇看來,現在的“書店”,已經成為“讀書的店”,而不能定義為過去那種“賣書的店”,營造一個優良的閱讀環境勢在必行。許春宇發現,這幾年書店的變化不僅在於環境,而且還在於和互聯網、房地產等行業的“跨界”合作,使得書店原本有限的店面拓展成為可以吸收眾多內容的文化空間。

  曾經兩次因為租金漲價而不得不搬家的北京單向街書店,從2014年開始嘗試轉型,開發文創產品,進軍新媒體,已經形成了線上做品牌推廣、原創廣告,線下做實體店銷售、沙龍活動的運營模式。單向街運營總監武延平說,現在很多地產商會為了知名品牌書店的進駐而降低租金。

  “只有圖書有價值、有特色,書店才有書香氣。如果光是在裝飾上‘高大上’,而圖書內容一般,再豪華的書店,也會黯然失色。”原江西省新聞出版局發行管理處處長朱勝龍長期關注實體書店的發展,他認為實體書店雖然走過了“賣場”的初級階段,但“書香”仍然是書店最重要的資源。“以書香為核心,通過講座、餐飲、新媒體等個性化服務,實體書店能讓讀者得到多樣化的體驗,成為讀者的精神棲息地。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書店像台北誠品書店、東京蔦屋書店那樣,成為城市的一道亮麗風景,產生巨大的影響力和輻射力。”

  出版社書店:從展陳到公益

  4月20日,商務印書館與清華大學合作成立的鄴架軒閱讀體驗中心,在清華大學圖書館試運行。4月23日世界讀書日,體驗中心正式向師生開放。

  “左圖右史,鄴架巍巍,致知窮理,學古探微”,校歌中的這句歌詞,清華師生再熟悉不過了。用“鄴架軒”來命名這家書店,他們感到既貼切又親切。“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國際文化版圖研究文庫叢書”……書店中擺放的這些圖書的目錄,全部經過校內多位知名教授組成的導師組推薦、審查,將在學生的日常閱讀、學習中扮演重要角色。導師組還將推薦知名作者在書店開展讀書沙龍、講座,並組織輔導學生的讀書活動,引導學生好讀書、讀好書。

  由於受到網絡書店的沖擊,加之逐年上漲的房租、人力成本,實體書店一度遭遇“寒冬”,引發人們關注。與此同時,不少出版社像商務印書館一樣,參與著實體書店的運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主辦的北京社科書店,坐落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附近。雖然書店規模不大,成立36年間曆經4次搬遷,但始終堅守著這方陣地。每周都有中青年學者在這裏研讀經典、共論新知,也常有海內外的知名學者在此駐足。2016年4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明德書店在中國人民大學靜園開業。201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在上海番禺路亮相。而中華書局的伯鴻書店,同樣選擇在今年的4月23日正式開業。

  無論是面向學界、學生,還是面向大眾,這些出版社經營的書店,更注重通過優秀圖書的展示推廣出版社的品牌,承擔推動全民閱讀的社會責任,經濟效益往往退居其次。商務印書館陸續在河北武陽、安徽績溪、山西高平等地設立了鄉村閱讀中心,雖然是公益性質的閱讀場所,但閱讀環境的營造絲毫不亞於大城市的書店。

  公共圖書館:從遠方到書房

  書店帶給人們的那些愉悅的閱讀體驗,也可以從圖書館得到。

  幾年前,杭州圖書館提出了“第三文化空間”的概念:在圖書館設計建造之初,就確定了無障礙的空間布局、家居式的裝修風格。在一個開放、溫馨的圖書館中閱讀,人們仿佛置身於自家的書房,輕松自在。

  市級公共圖書館館藏豐富,閱讀環境好,但輻射面有限,讀者也有限。而那些近在身邊的社區圖書館,由於圖書更新速度慢,又缺少專職人員管理,常常是鐵將軍把門。

  從2014年4月至今,浙江省溫州市根據市民閱讀需要,在全市建成了20多家“城市書房”,自助辦證,自助借閱,24小時開放,有的設置了自助售貨機,有的還有咖啡、茶水。溫州市圖書館組織的真人圖書館、繪本閱讀課、音樂沙龍等活動也定期在這些“城市書房”舉辦。有人測算,幾年來,這些城市書房產生的效益相當於一座建築面積10000平方米的中型圖書館。

  在江蘇張家港,有20多個“圖書館驛站”。這些驛站面積大的200平方米,小的才35平方米,不過都覆蓋了無線網絡,可以借閱紙書,也能免費下載電子圖書、期刊。平日裏,很多市民忙裏偷閑,在驛站中享受一會兒閱讀時光。

  在全國很多城市,像“城市書房”“圖書館驛站”這樣的新型公共閱讀空間正在不斷湧現。書還是書,不過環境更雅致了,服務更高效了,圖書館離老百姓更近了。

[责任编辑:蒋琳]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