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3

中國汽車品牌接連上演“大戲” 應回歸理性競爭

2017-06-01
来源:廣州日報

  過去一段時間,中國汽車品牌分外熱鬧:22日,江淮宣布與大眾成立合資公司,項目總投資為50.61億元。24日,吉利控股從DRB-Hicom手中收購陷於困境的馬來西亞汽車制造商寶騰(Proton)49.9%股權和寶騰子公司蓮花汽車的51%的股權。在稍早的時候,觀致在奇瑞和以色列量子公司支持下,與宜賓市政府簽訂投資協議,將在宜賓市建立新能源車生產基地;長城在上海車展上發布“WEY”品牌下的首款車型——VV7……

  短短時間內,這么多中國品牌接連上演“大戲”,真讓人目不暇接。各個中國品牌就好像商量好一樣,緊湊而有序地搶奪今年5月10日首個“中國品牌日”前後的檔期,其默契程度難免讓人吃驚。

  中國品牌真的“一團和氣”嗎?顯然不是,有序只是表面上的,中國品牌實際一直在打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過去五年,國內汽車市場雖然穩居全球第一,但增速不複當年之勇,除去年由於購置稅減半優惠政策而使得銷量猛增之外,其他年份都是個位數的微增長,市場容量接近於峰值。這意味著,車企與車企之間,難言友好,存在的只有“此消彼長”的競爭關系。

  由此不難理解,中國品牌中,無論是在市場中處於有利位置的吉利、長城,還是經營中遭遇瓶頸的江淮和奇瑞,都一股腦進行大手筆投資:他們個個野心勃勃,動輒20億、30億元的投資和10萬、20萬輛的產能。

  合資品牌處於調整期,沒有緊跟潮流發布足夠多的SUV。中國品牌借助於SUV紅利,有望重新構建國內的競爭格局,從合資品牌手中搶奪足夠的市場份額。然而,如此大手筆的投資和“圈地運動”,頗有些“不瘋魔不成活”的意味。是否可取值得商榷,不管怎么看都過於激進。

  一般而言,越是激烈的市場競爭,往往對消費者越有利。對於消費者來說,最重要的始終是新技術的應用、產品質量的改進以及服務的提升,但是中國品牌現在更多關注於“並購”,找尋新的合作夥伴,以及能否打壓競爭對手,這種浮躁的傾向並不利於中國品牌的健康發展。

  福特或許就是距離最近的“前車之鑒”,在過去兩年,福特加速從傳統汽車制造商向移動出行轉型,大手筆投資包括車載互聯技術、移動出行、自動駕駛、消費者體驗以及大數據應用的所有創新,結果導致傳統汽車業務遭遇“全面潰敗”。無奈之下,福特只能“炒掉”其明星CEO馬克·菲爾茲。

  任何人面對誘惑,往往難以避免浮躁和泡沫,中國品牌什么時候能回歸理性競爭?或許只能等到SUV退潮和市場歸於平穩之後了。汽車業是一個周期性很強的行業,有波峰就有穀底。中國品牌不能因為現在處於“波峰”,而忘記數年前還處於“穀底”的痛苦。一般而言,越是激烈的市場競爭,往往對消費者越有利。其實,很難判斷中國品牌現在所做一切對於未來中國汽車產業是利是弊,但消費者的眼裏沒有對錯,只有好與不好的產品。現在的投資最終如不能體現到產品上,那現在聲勢越大,將來要買的單也就越多。祝中國品牌好運。

  周偉力

[责任编辑:潘洁]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