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7

TVB金牌編劇陳寶華:想寫好劇本要把自己當本地人

2017-06-21
来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想寫好劇本要把自己當本地人

  ▲陳寶華的工作室位於鼓樓附近的一處四合院裏。本報記者 和冠欣攝

  ▲2006年電視劇《榮歸》開機發布會,陳寶華(左一)與監制李少紅(右一)、演員歸亞蕾(前排左二)接受采訪。

  ▼2006年12月,獻禮香港回歸十周年的電視劇《榮歸》開機,陳寶華與主演焦晃在片場合影。

  香港編劇陳寶華在北京的工作室,位於鼓樓附近的一座四合院裏。抵達那裏需要繞過喧鬧的鼓樓商業區,穿過一條條胡同。一路上你會遇見穿背心溜達的北京大爺,抱著貓站在自家門前聊天的大媽,還有胡同交叉口的小賣部和公共廁所。這裏是一個典型的老北京生活區,如果不依靠手機的地圖導航軟件,很容易錯過這個藏在市井深處的小院兒。

  不在朝陽高檔的寫字樓,也不在望京幽靜的別墅區,陳寶華工作室的落腳地頗有幾分意味。這種選擇暗合著她來京14年來的生活狀態,沒有精神和地域上的隔離,從生活到情感,她已全身心地擁抱北京。

  TVB金牌編劇巔峰時北上

  “離開時所有人都覺得我瘋了”

  北京五月的夏天午後,天氣算不上炎熱,這一天陳寶華工作室的小夥伴提前給她慶生,帶來滿滿童心的氣球和蛋糕。與她相熟的攝影師也專程趕來,給她拍了不少美美的照片。被年輕人簇擁著的陳寶華像一個大姐姐,用她慣有的淺笑姿態,記錄下生命的又一次翻頁。

  對內地的電視觀眾來說,陳寶華的名字並不算耳熟能詳,但如果列舉出她在香港曾經編劇的作品,哪怕是對港劇不甚了解的普通觀眾,也會由衷地感慨:“原來這些經典的港劇,都出自她手!”1985年,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曆史系的陳寶華加入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即TVB)任編劇,開始了自己的電視劇編劇生涯。從新人編劇升任編審,她只用了短短五年。她執筆過後來被視作港劇黃金年代的代表作,如《我本善良》《卡拉屋企》《再見亦是老婆》《十月初五的月光》《妙手仁心II》《真情》等等。

  在鼓樓附近的四合院裏,陳寶華回想起當年的“風光”,語氣平靜。相比於過去的成就,她更樂於享用眼前的北京生活,比如工作室的員工都有定制專用的茶器,上面刻有各自的姓名,比如她的朋友圈愛曬美食,大大小小的京城飯館她吃了個遍。

  可熟悉她履曆的人卻很難忽視她曾經在港劇中的輝煌戰績,哪怕是如今炙手可熱的香港明星,像吳鎮宇、鄧萃雯、佘詩曼等人見到陳寶華,依然是一句畢恭畢敬的“寶華姐”。這種權威建立於當年港劇的編劇中心制,擔任編審的陳寶華擁有決定演員班底的權力。

  在拍攝《十月初五的月光》時,女主角佘詩曼彼時還沒有進入TVB一線演員的序列,此前還因為《生命有Take2》的低收視被質疑不會演戲。陳寶華力排眾議,堅持要用佘詩曼來出演君好,只對佘詩曼提了一個要求,“我問她怎么燙了一個40歲女人的頭發,她當時就笑噴了。”聽從陳寶華建議的佘詩曼立刻剪了短發,並隨後憑借在該劇中的出色表現站穩腳跟。後來她還專門給陳寶華寄來卡片,感謝這位伯樂一般的寶華姐,而佘詩曼短發的形象也一直保留至今。

  在TVB備受敬重,又手握編審大權,2001年陳寶華卻突然離開了TVB,出任香港亞洲電視戲劇科總監。“主要原因還是想做的事情做不了嘛,理念有些不合。”多年來她也一直保留著短發的造型,和筆下的女主角一樣幹練,行事果斷,對職業和人生有清晰的判斷。從TVB轉到亞視後,她主理的劇集延續了收視與口碑的雙豐收,而此時她卻開始萌生一個大膽的念頭。

  2003年,陳寶華決定北上,與一家在內地的電視劇公司中天傳播簽訂了兩年的合約,“當時所有人都覺得我瘋了,他們不明白我為什么要走,去了內地又能做出什么名堂出來。”

  “其實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港劇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只是我們當時並沒有實力相當的競爭對手,不自知罷了。”那時的她已經相當篤定,甚至在一篇名為《金牌編劇北看神州》的報道裏,斷言“大中華電視、華語電視劇未來會是最貴的電視劇”。對於北方這片她此前從未真正了解過的土地,她帶著淘金者般滿腔的熱血與期待,頭也不回地邁出了腳步。

  來內地就與李少紅團隊合作

  “讓劇中人說話有北京味兒”

  雖然正式來內地是2003年,其實陳寶華此前與內地早有接觸。1996年,由她編劇的電視劇《喜福會》已在內地播出;1997年,由吳倩蓮和李亞鵬主演,專門講述香港與內地兩地故事的《京港愛情線》也是由她主筆。

  陳寶華一開始並未對外公開承認這兩部作品出自她手,“當時我還在TVB,別人都問我《京港愛情線》是不是我寫的,我都否認了。”直到2003年,她拋家舍業地轉戰內地,才開始對外默認這兩部作品。

  離別如此突然,寶華媽媽難免哭天抹淚,在媽媽眼裏,這個在香港時都很少出遠門的小女兒,怎么就突然決定離開自己生活了42年的城市,要去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呢?可對彼時的陳寶華來說,這個決定更像是一個已經打開外包裝的糖果,她堅信未來必定有甜頭。

  回憶起人生中這個巨大的轉折,陳寶華的語氣不疾不徐,伴著手邊的清茶,她篤定這個選擇出於職業編劇的敏感與視野,北漂的未來並不是一個可怕的未知數,而更像是一道已經注定了結果的計算題,而她只需要耗費心力與時間去作答。

  此前陳寶華已看過大量內地電視劇,《雍正王朝》《武則天》《空鏡子》《玉觀音》,她都如數家珍,劉曉慶、唐國強等一大批演員是她的心頭好。“當時我就跟身邊的編劇同事講,內地劇起步雖然比我們晚,但有一種大江大河的開闊,這種氣度是港劇沒有的。”她特別提到《武則天》中王皇後被砍手腳做成人彘的一場戲,“7分鍾的長戲裏有情緒起伏,有對話的機鋒,還傳遞出武則天在權力面前迷失的深度,這是內地劇與港劇不同的地方。如果是港劇來拍,也許就是一句台詞‘砍了她的手’,沒有沖突,也沒有引人回想的意義。”

  這些優秀的內地電視劇作品讓她堅信,這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新土地。到內地的第二年,她直接在北京買了房子,做了打持久戰的准備。而挑戰也隨之應運而生,陳寶華正式紮根內地的第一部戲,是與導演李少紅所在的榮信達合作《天地真情》,制作班底全部來自內地。盡管此前有過給內地寫戲的經驗,但與全內地班底合作、創作無香港背景的故事,對她來說還是第一次。陳寶華透露,制作人李小婉最初在看完前10集劇本時,覺得劇本很好,但還是直言不諱地指出,“少了點兒北京的味道。”

  “我什么也沒說,只說‘我改好了你再看’。”隨後兩個星期,她把自己當成北京人去體驗生活、收集資料,又重寫了前10集的劇本,“劇中人物的講話特點都要真的像內地人。”再看劇本時,李小婉再無異議。

  此後再給內地寫劇本,陳寶華吸取教訓,會選擇一位助手專門負責台詞的改寫,“要讓劇中人說的話符合內地的生活習慣,不要讓人一看就覺得這個人說話不地道。”

  這些年來,陳寶華也成了“北京人”。沒事的時候,她會搭上一輛公交車在城裏轉悠,遊客常去的景點,四九城裏好吃好玩的地方,她都門兒清。身邊的工作人員常常是她靈感的來源,“婆媳關系、買房子、養娃、買股票,什么事兒大家都願意跟我聊。”2011年,婆媳生活劇《婆婆來了》就是由她執筆,沒有人懷疑過這么接地氣的作品,居然出自一 位香港人之手。

  “我從來都覺得,如果想要在這邊把事做好,就真的要把自己當做本地人。不要想著我是來賺一把快錢,幹完這個活我就回香港去。這樣你只會交給別人行活,而不是真正用心的作品。”和陳寶華打交道的圈兒裏人都會發現,不管什么時候問她的行蹤,她都是“我就在北京啊”,很少在京港兩地打“飛的”。對她來說,有時候自己都搞不清是“回香港”,還是“回北京”。

  最擔心內地影視圈兒浮躁做派

  “演員連編劇是誰都不關心”

  2006年,陳寶華寫了一部電視劇《榮歸》,作為獻禮香港回歸10周年的作品登陸央視,並由鄭少秋、焦晃、歸亞蕾、曾寶儀等出演。在這部劇裏,陳寶華多少寄托了個人感受,這部講述回歸後香港人面對變化如何自處的電視劇,表達了她所觀察到的港人心態。“我以一個香港人的身份,告訴大家香港人是怎么看待回歸的。最初,我們的腦海是空白的,這是非常真實的感受,因為當初香港是殖民地,沒有人教給我們‘國家’的概念。”

  在當年央視播出的四部獻禮劇中,《榮歸》最後成為收視口碑表現突出的佼佼者,在香港播出後也反響良好。對陳寶華來說,這種帶著思考和意義,又兼具戲劇沖突的故事才是她始終要寫的東西,而不是後來“隨便丟本網絡小說就讓你改”。

  2006年開始,陳寶華的名字出現在公開報道中的頻次明顯減少,並非她創作乏力,更多是出於她對羽毛的愛惜而主動拒絕了很多工作。“始終有很多人來找我做編劇,但對我的要求就是要改編網絡小說。”她直言,這些網絡小說毫無改編基礎,人物和情節的設計過於天馬行空,沒有情感邏輯,“這種情況下我會跟對方說,我可以幫忙做編審,對劇本提修改意見,但要署名做編劇,還是算了吧。”

  在TVB習慣了編劇中心制的陳寶華,也發現內地影視行業裏,編劇的權限常常小得可憐,“劇本寫完了就跟你沒關系了,就像把自己的兒子賣掉了,連看都不讓你看一眼。”在TVB時,編劇除了劇本寫作外,還需要長期駐組直接與演員溝通。陳寶華回憶,拍任何一部港劇,她都會親自和每個演員提前講戲,演員集體進組後會再從整體故事架構的角度再講一遍,“這樣講過戲之後,每個演員能夠了解自己的角色,也知道這個角色身上的戲出在哪裏,而不是一問三不知,只知道在片場對台詞。”

  這種工作方法顯然無法在內地得到延續,尤其是最近兩年被演員天價片酬“挾持”的影視界。她調侃道,某次新劇開播發布會,在後台化裝時湊巧聽到女演員和其經紀人竊竊私語,打聽坐在對面的陳寶華是何方神聖。坐在化裝鏡對面的陳寶華當時覺得好笑,“編劇是誰,有過什么作品?這些都是演員要下的基本功吧。但現在的情況就是,根本不會有演員關心這些,更別提讓編劇給演員講戲了。”

  這兩年,帶學生也是陳寶華的重要工作之一。在她的工作室裏,長期會有兩到三個年輕編劇跟著她學習,學生們也能自己獨立對外接活。這兩年唯一讓她擔心的,也是內地影視圈兒浮躁的做派,“他們現在機會很多,但是水活、爛活居多。我希望年輕人不要怕辛苦,想做出好活來,肯定是會辛苦,因為爛活是沒有要求的。你接戲的時候最好是兩個好活一個爛活的比例,而不是三個爛活一個好活,那樣就會把好活都弄爛。”

  今年,TVB即將迎來50周年大慶,陳寶華已接到邀請,准備以總監制兼編劇的身份撰寫台慶劇。她希望這次回去,可以把內地14年的編劇經驗也一並帶回去。

  “人生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為了有飯吃,第二階段是有飯吃之後可以有選擇,第三階段是你應該做什么事。”回想起這32年的職業編劇人生,陳寶華談興很濃,聊到手邊的茶涼了,就忙著招呼助理重新燒水,還手把手地教著枸杞茶的泡法。這位眾人眼中的“寶華姐”,始終有種閑庭信步的篤定。她也慶幸自己如今已經到了人生的第三階段,可以有選擇,也可以有堅持。對14年前做出的北上決定,她說,自己從來不曾後悔。

  人物小傳

  陳寶華,著名香港編劇,生於1961年。香港浸會大學曆史系畢業。1985年加入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任編劇。創作的電視劇成為多位影視明星的代表作。在香港參與編劇創作的電視劇包括1990年的《我本善良》,由溫兆倫、邵美琪主演;1991年《卡拉屋企》,由吳鎮宇、李婉華主演,獲同年全港最受歡迎電視劇及男女主角;1993年,《再見亦是老婆》(海外劇名《都市有情人》),入圍台灣第33屆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此外,還有《妙手仁心II》《萬家燈火》等熱播劇集。2003年,正式前往內地發展,先後創作電視劇《天地真情》《新不了情》《榮歸》《婆婆來了》《盛夏晚晴天》等。

[责任编辑:蒋琳]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