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預算案紓困須關顧小康一族

2018-01-06
来源:香港商報

  李明生

  一直以來,香港的民生政策,均優先處理最有需要人士,一般即是基層市民;不過,因時制宜,有鑒當前樓市狂態,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應將資源集中到基層之上,還是應該轉移到最受高樓價、高租金所影響的小康一族?

  事實上,社會過去一直有微言,認為中產階級只有納稅的份兒,卻沒享受福利的份兒;時至今日,在樓貴租貴的情況下,一般基層市民因為公屋而有效免疫,惟「高不成」尚未夠錢置業兼「低不就」被迫租住私宅的小康住戶,所受衝擊卻無疑最大。

  日前房委會公布新一年公屋租金水平,超過77%單位皆訂於2500元以下,每平方米租金最高不逾80元;毫無疑問,較諸房租金動輒5000元或以上,遠至天水圍的上車盤呎租亦近20元,有公屋的基層與無公屋的小康相比,何者才是更有需要幫助的人?

  近年,一手「納米樓」如雨後春筍,這固然有助「將貨就價」解決市場上的居住需要,但眾所周知箇中買家多為投資者而非自住客,則意味更多租戶而非業主的應運而生。稅務局資料顯示,針對第二套房或以上買家的從價印花稅,短短半年間所涉住宅宗數就飆升70%,正好凸顯投資者及租戶的增加勢頭;當中,沒有強勁的租賃需求,自然就沒投資者不惜繳付重稅也要買樓放租的意欲。

  勿忽視租戶

  的確,就如內地最近強調建立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香港亦不應純粹將施政重點放在置業方面,對於租賃市場卻幾乎置若罔聞。提高置業率有助穩定社會及長治久安,但基於因時制宜的考慮,受制樓價長期居高不下,不少市民都轉買為租了,當局實不宜落後於形勢、落後於民生動態,紓困焦點應秉持「以人為本」而非「本末倒置」。

  事實上,2016年的數字反映,全港約250萬住戶之中,有近130萬戶要交租;撇除75萬公屋租戶計算,即有55萬戶正在租住私人住宅,佔整體住戶超過兩成。如圖所示,租金少於2000元的住戶(相信主要為公屋租戶)的居住負擔當然極之輕微,屬於租金佔收入不足50%之列(綠色區域);可是,社會上竟有不少住戶的租金佔據收入差不多一半(黃色區域)甚至超過一半(紅色區域),其生活無疑已陷水深火熱之中。值得留意的是,這類租戶高度集中在收入介乎一兩萬元間的小康家庭。

  紓緩非公屋戶的困難

  香港的稅務政策,向來都向置業傾斜。一方面供樓人士可獲利息扣稅,既直接減輕了有樓一族的負擔,另方面業主放租單位須繳利得稅,這雖屬合理之至的安排,惟相關成本卻難免會轉嫁到租客身上,亦即間接加重了租客的居住成本,當中許多租金相關的扣稅安排,例如差餉、修葺之類,卻不見得使租客直接受惠;可見,在港買樓自住及放租收租,均比租住物業獲得更多的政策優惠與眷顧。

  新一份預算案除可積極考慮調整上述稅務安排,更應進一步研究或直接或間接地紓緩租客困難。從針對非公屋基層人士發放租金津貼,到針對非公屋小康一族提高薪俸稅免稅額或扣減薪俸稅等,都是紓解當前樓貴租貴的應有之義,並可迴避雙重福利問題。當然,怎樣避免樓價租金因此再遭推高,以致政策紓困效果大大減少,亦為政府必須切實警惕的;不過,鑒於市民居住負擔日益沉重,只要有效爭取,確保趨利避害,當局就不應因噎廢食。

  始終,樓市累升至今,民怨已大量積累,財爺網誌並形容這令他「寢食難安」。其實,真正「寢食難安」的,豈止財爺一人?苦於樓市狂潮的大眾,誰又能夠安枕無憂?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