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底,可口可乐开启了中国装瓶业务的资产剥离进程。剥离后,可口可乐在中国的装瓶业务分别由中粮和太古两家特许经营合作伙伴运营,业务重整在2017年已经完成。
作为可口可乐中国装瓶版图调整的首个财年,日前太古股份公司(00019,HK)和中粮旗下的中国食品(3.66, 0.00, 0.00%)(00506,HK)先后发布2017年年度业绩报告。
得益于可口可乐资产的增厚,两家公司在饮料板块业绩均有明显提升。2017年,太古股份公司的饮料部门在中国内地的营运业务收益为162.56亿港元,较上年同期的68.73亿港元增厚一倍多;中国食品的饮料业务2017年收入154.61亿港元,较上年度增长37%。
规模的扩大为两家公司的饮料业务带来可观的红利。中国食品方面相关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介绍,重组后的规模扩大,致中国食品在可口可乐中国区的销量占比从33%提升到47%。记者注意到,资产重整后,太古在中国内地新增区域的销量入账,也带来销量及收益增加。
资产重整获益28亿
中国食品目前是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唯一的专业化饮料业务平台。中国食品披露,该公司饮料业务主要是通过与可口可乐公司合作成立的合营公司中粮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可饮料)来经营,中国食品与可口可乐公司分别持有65%及35%权益。
2017年是中国食品资产整合的关键一年。2017年4月1日,可口可乐中国区业务完成重组,中可饮料获得了更大的经营平台,成为可口可乐全球第五大装瓶合作伙伴。同时,2017年中国食品剥离了酒类、烹调油及调味品等业务,将“长城”品牌酒品以及“福临门”等厨房食品业务置出,2017年12月18日完成了全部非饮料业务的出售。
整合可乐装瓶资产、置出非饮料业务,作为饮料专业化平台的中国食品成绩单如何?3月27日,中国食品在2017年全年业绩报告中披露,公司持续经营业务全年销售收入154.61亿港元,较同期增幅37%:净利润为18.3亿港元,增幅232%。其中,得益于运营装瓶厂带来的资产增值,在与太古装瓶集团及可口可乐装瓶集团的交易中通过出售江西、海南、湛江三个装瓶厂以及在广东、杭州、南京和上海四个厂的参股股权,中国食品获得一次性收益15.7亿港元。
根据此前披露的资产整合方案,在可口可乐退出后,太古与中国食品将各自拥有可口可乐在华装瓶业务的一半左右,这次整合同样给太古的饮料业务增厚收益。3月15日,太古股份公司在2017年度业绩中披露,太古饮料2017年溢利24.41亿港元,包括因中国内地可口可乐装瓶系统进行重整计划所产生的收益12.22亿港元。
在可口可乐中国装瓶业务剥离的首个年度,中国食品、太古在重整中获得的收益合计达到27.92亿港元。
行业低迷寻求渠道下沉
中国食品方面介绍,在去年4月可口可乐中国区重组完成后,中可饮料获得更加广阔的区域,占中国领土面积81%,人口占比51%;中可饮料控股的装瓶厂从原来的12家增加至18家,加上新投产运营的华北厂,一共19家。
从整体上看,中国食品的可乐业务布局主要集中在北部及西南地区;太古的布局区域则集中在南部,地域面积小而集中。不过,中国食品的观点是,西藏、新疆、甘肃、贵州、四川、青海等地区相对来说城镇化率不高,具备一定的市场前景。
碳酸饮料市场成熟、平稳但增长乏力,年轻消费者重视健康,对高糖分饮料消费意愿减弱,这已是近几年来消费升级下的行业共识。在此背景下,可口可乐选择剥离中国装瓶厂重资产“轻装上阵”;但中国食品、太古接手并“平分秋色”后,仍对运营这部分资产信心十足,均提出“世界级”装瓶企业的目标。
中国食品在2017年业绩公告中表示,该公司的目标是打造世界级装瓶集团,在授权运营的所有区域,成为最佳效益的装瓶集团。太古股份公司也在公告中提出,太古饮料的目标是建立世界级的装瓶系统。
为了在目前碳酸饮料的市场行情下寻求突破口,加强渠道是两家公司都在研究的课题之一。中国食品在谈及2017年业绩时认为,在精耕渠道的战略下,中可饮料深度覆盖县乡村镇,把握渠道下沉机遇。太古则披露,今后的策略之一便是专注做好经销渠道及零售点的市场执行工作,因为业务发展的关键,有赖于通过区域内零售点向数以百万计的消费者售卖产品。
对于今后的市场发展情况,中国食品认为,中国地域广袤、发展尚不平衡,渠道结构复杂及城乡差异,以及商业模式和经营渠道的创新,仍给了中可饮料市场空间。太古则在2017年年度业绩报告中预计,2018年太古饮料在中国内地专营区域的销量及收益,将呈现温和增长。太古同时提到,新的专营区域将会带来更多营业溢利,但原料、员工及财务成本增加,也会对溢利构成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