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1

香港車費貴嗎?

2018-04-03
来源:香港商报

   

  李明生

  作為消費者,當然不願加價。所以,任何公共交通的車資上調,都會引來社會上的強烈不滿。平情而論,究竟香港車費貴嗎?甚至是否愈來愈貴?

  增幅跑輸通脹

  有人會答,香港車費幾乎年年加價,當然是愈來愈貴了。不過,價格未必是個絕對概念,更多是個相對概念,是故有名義價格和實際價格之分,兩者分別在於有否撇除通脹計算。

  在統計處網頁,筆者找來1992年至2017年間,每隔5年比較一下物價指數之中,交通分項及其中的港鐵、巴士車資與整體通脹的數字,詳見表一。可以看到,絕大多數的年份裏,整體通脹的增幅都比車資增幅為多。就以2017年為例,港鐵、巴士的車資指數僅增0.9%和0.6%,而整體物價則升了1.5%。

  更重要的是,表二顯示,以物價指數的構成權重來看,亦即不同消費項目分別佔了市民多少花費,交通開支在千禧年前後確呈上升之勢,一度升至高佔9%,惟近年卻開始拾級而下,降至不足8%。當中,港鐵車資佔比就比回歸前還要低,由1992年的1.88%降至2017年的1.46%;巴士方面,亦由高峰期的超過2%,大減至去年的1.18%。

  也就是說,公共交通的車資增幅不單好多時跑輸通脹,所佔市民開支的份額亦不斷減少。那麼,何以說香港車資愈來愈「貴」?又或愈來愈難以承擔?必須補充一點,近年樓價大幅飆升,固然大大推高了通脹水平,在整體分母急漲後車資分子難免變小;惟無論如何,環顧過往多個經濟周期,車資跟其他消費項目相比始終加幅溫和。

  東京更貴?星洲平又好?

  好了,比較過香港本身的狀況,不妨也比較一下其他地方的交通及車資,尤其是跟香港城市設計相若的城市。

  日本車資之高,相信香港人都知之甚詳。查日本統計局的資料,2015年全國的鐵路車資權重佔比為1.28%,但若集中到東京都內而言,權重則為1.8%,數字較香港過往幾年都高。不過,總的來說,東京都的交通權重只有6.98%,比香港同年的8.41%為低,最主要原因乃在私人交通方面,香港徵收沉重的汽車登記及牌照稅款。

  然而,新加坡的私家車輛管制措施,則絕對是有過之無不及。今年,星洲政府就凍結了私家車和電單車的數目,限制增長率由此前的0.25%降到0%,市民要購買汽車,就必須取得供應有限的「擁車證」,加上政府廣泛使用電子道路收費系統,進出市中心、高速公路及天橋隧道都要徵費,因此當地人買車及養車的成本都非常高。因此,即使新加坡的鐵路和巴士所佔開支權重低至0.84%和0.9%,無疑是遠遠低於香港;不過,受累私人交通開支偏高,以致整體交通權重高達15.8%,幾乎相當於香港的兩倍。

  至於中國內地,由於公共交通均獲國家補貼,不難想像其車資水平遠遠偏低。問題是,這種「國有化」或「公營化」的方式,是否適用於香港呢?香港政府應否回購港鐵以至收購一眾巴士公司?又應以什麼價格進行全購?港府接手後,應該怎樣釐訂適切的價格?要爭取做到收支平衡,抑或以公帑補貼蝕本經營?這會否影響公共交通的服務質素?進一步言,有此先例之後,會否觸發其他公共事業例如電力、煤氣等的「公營化」潮流?會否損害香港一直賴以成功的資本主義制度?上述許多問題都未有任何公眾討論,更遑論有什麼共識。

  共享經濟智慧城市降成本

  可見,不同地方有不同的交通模式。香港私家車增長勢頭固然使人憂慮,筆者早前也為此撰文(詳見《泊位不足皆因車輛過多》,香港商報2018年1月27日A2);然而,要引入新加坡的高壓管制嗎?早前港府擬更改部分停車場用途,便已引來社會批評車位不敷應用。畢竟,擁有私家車是個自由象徵,可以自由自在地驅車前往任何目的地,這種自由絕對值得車主們珍惜。雖然,私人交通的消費物價與公共交通的消費物價之間,未必存在直接的此消彼長關係;惟理論上言,更多市民選擇乘搭公共交通,受益規模效應其成本便可望減少、盈利也有望提高,從而紓緩一定程度的加價壓力。

  說到底,車費只是公共交通政策的其中一個反映,這亦受全港整體運輸狀況的影響。譬如,由共享汽車到共享單車,相關嶄新交通模式怎樣影響車資價格?至於智慧城市的建設,包括更好安排鐵路和巴士的路線與班次,又可怎樣提高運輸效率和減低成本開支?凡此種種,其實都非常重要,也亟須社會深入討論凝聚共識。所以,與其沉醉政治化逢加必反,不如集中精力思考如何真正改善香港交通。

[责任编辑:程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