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言冰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昨起展開公眾諮詢,提出18個選項供市民選擇,今次諮詢對香港未來的拓地工作,影響深遠,辯論也必將激烈。一般認為,粉嶺高爾夫球場、公私營合作等都將是極具爭議的議題,令社會凝聚共識的困難增加。討論帶出爭議並非壞事,某種程度上有助集中大眾智慧,優化土地供應方案,惟討論須有意義,避免走偏,應實事求是,朝著可行的方向推進,而不是意氣用事,猜疑不斷,甚至泛政治化,如此才能找到最大公約數,切實改善港人的住屋情況。
忌民粹情緒 動輒政治化
諮詢文件提及公營房屋問題相對突出及嚴峻,若土地供應未能適時填補需求,缺口將進一步擴大,公屋輪候時間無可避免再延長,私人住宅租金及價格亦可能持續上升,文件亦表明,增加土地供應刻不容緩,又指實際土地短缺數字,較政府早前預計長遠欠缺1200公頃土地為高,當中約815公頃的短缺,會在8年後就出現,其中108公頃屬住宅用地的短缺。其實,香港拓地迫切,眾所周知,社會是理論上支持增加供應的,但到了實際層面,各持份者堅持成見,形成掣肘,最終蹉跎歲月。
土地供應大辯論的成效如何,端看這種局面能否打破。相關討論一忌民粹情緒,二忌無端猜疑。例如此前高爾夫球場的去留討論,反對收回土地的人士認為,除了考慮球場本身的價值,歷史文化意義,同時要考慮土地狀況,因為球場有不少原居民的墳地,另外有大量珍貴古樹,一旦要發展,就會有傳統和保育的因素湧現,惹起不少爭議,難度不會比發展其他土地低;支持者則認為,如此大片土地的使用者少,不符土地資源利用效益最大化原則,改劃為住宅用地將更合乎大眾利益。這些說法都有一定道理,若能務實討論,提供客觀數據,進行利弊比較,相信可以理性地作出取捨,然而現實是有關討論不無民粹味道,高球場一開始就被視為「富人樂園」,支持回收者有關政府照顧有錢人、「重富輕貧」的說法,更容易得到普羅市民的認同和共鳴,當中隱含挑起仇富情緒,「鬥地主」的意味,高球場的回收議題也從聚焦土地供應,偏向了反「特權階級」的意識形態軌道,經濟議題變為政治話題,爭論只會沒完沒了,遑論達成共識。
忌無端猜疑 盲反公私營合作
各式各樣的猜疑,亦令拓地大計窒礙難行。智經研究中心日前公布一項民調顯示,超過65%市民認同以公私營合作模式發展土地建屋,不應該因為議題敏感而放棄。然而提起「公私營合作」,一些人下意識的反應是聯想到有「官商勾結」、「利益輸送」之嫌,擔心會損害公眾利益而反對,這種擔心可以有,但不意味當中有必然的邏輯關係,凡事要講證據,最要不得的,就是看待任何事都涉及陰謀論,「莫須有」的給公私營合作扣帽子,引起不必要的爭拗。其實,只要政府緊守原則,劃出公私分明的界限,在政策設計和執行上小心慎重,做到公開透明,公正平衡利益,就能避免節外生枝;而社會各界亦可以做好監察者的角色,若發現真有官商利益輸送,權錢交易,損害公眾利益的證據,應積極舉報,以利追查罪行,依法懲處,如此相關疑慮就可解決,反之若以猜疑「官商勾結」為藉口,將公私營合作汙名化,甚至拒絕就此討論,則顯得狹隘,只會造成雙輸局面,這對拓地非常不利。
一聲「填海」就死咬「破壞生態」,一說開發郊野公園就質疑「破壞保育」,一談到開發棕地就會引發「官商鄉黑」的猜忌,香港的房屋困局,正是由於過去一段時間,覓地建屋受到泛政治化和充滿猜疑的干擾,寸步不讓的吵吵鬧鬧,你賴政府、我賴議員、他賴環團,政府和社會難以達成共識,議而不決,結果就是一地無成。過去的痛苦經驗猶在,令土地辯論的結果難料,希望此次公眾諮詢能擺脫這一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