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漢群
4月19日,發展局局長黃偉綸就立法會議員針對「港人港地」所提質詢時作出回應,指現屆政府中,他本人曾與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清楚討論」,沒打算再推出類似「港人港地」措施的地皮。這變相宣布「港人港地」政策終結,某程度也再次凸顯政府房屋政策搖擺不定的問題。
「港人港地」旋起旋滅
探討有關問題前,或應先回顧「港人港地」的緣起和實施經過。2012年政府換屆前,香港樓價已呈急升,當時有不少聲音指非本地人以海量資金大舉「掃貨」,「搶貴曬香港樓」。由於房屋問題嚴峻,2012年甫上任的新政府遂急急於短時間內推出「港人港地」。該政策的地契條款規定,「港人港地」項目由批地日子開始計30年內只可賣予香港永久性居民,買家不能用公司名義買。雖然業主可以出租單位,但預繳租金不得超過12個月,每份租約租期亦限制在5年之內。地政總署亦規定由批地日子開始計30年內,單位轉售、放租及承造按揭,都要獲署方書面同意。可惜,無論規限得如何嚴謹,依然無法紓緩樓市過熱的問題,政策明顯效益不彰,而政府自從2013年推出過兩塊「港人港地」地皮之後,就未有再推,令「港人港地」名存實亡。黃偉綸局長近日在立法會的回應,算是2017年7月1日上任的新一屆政府正式為該政策蓋棺。從整個推行過程及成效來看,很顯然,「港人港地」推出前,沒有經過深思熟慮。
令人遺憾的是,急於求成而未經深思就推出不成熟和成效不彰的房屋政策,不是首次,「置安心資助房屋計劃」(簡稱「置安心」)就是前車。「置安心」是時任行政長官曾蔭權於《2010至2011年度施政報告》中其中一項新推出的公共房屋計劃,由香港房屋協會負責興建房屋及發展,並以市價租予中等收入的市民,而租戶在購入其單位或私人市場上的單位時,可獲租住期間所繳納淨租金之一半作為資助。然而,計劃公布後,民間反應欠佳,認為如果樓價持續大幅上升,「置安心」租戶所得的資助將會被樓價升幅吞沒,未能降低當時社會日益強烈的要求政府復建居者有其屋的訴求,難怪不少人將「置安心」謔稱為「至灰心」。2012年8月,上任不久的梁振英政府宣布中止「置安心」計劃,原計劃興建的住宅單位將會改為出售。2013年1月16日,梁振英在新一份的施政報告中宣布,不會再興建任何「置安心」項目。而本屆政府上台不足一年,就近乎叫停上屆政府的「港人港地」。給人印象香港房屋政策,真不知是循環往復還是重蹈覆轍!
前車之鑑 令人扼腕
當然,若發現政策不當,及時煞停是應該的。但是,九七後一些本應繼續推行的正確房屋政策卻未能貫徹,尤其「八萬五建屋計劃」(簡稱「八萬五」)特別令人歎息。時任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在1997年度施政報告提出,每年供應不少於85000個住宅單位,希望10年內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輪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時間由6.5年縮短至3年。值得留意的是,「八萬五」並沒有提出開發郊野公園等具高度爭議的土地開闢計劃,故在當時樓價急升、居住問題嚴峻(遠遠不及目前嚴峻)的情況下,公布初期受到社會廣泛認同。不久,亞洲金融風暴爆發,樓市大跌(房屋回復合理價格其實是好事),所有矛頭就紛紛指向「八萬五」。其實,當時樓價大跌,只有兩個主要原因:樓價過高、特大型國際金融風暴。可是,在「樓價升等於經濟好」的長期愚昧迷信下,社會各界竟不分青紅皂白地盲目攻擊「八萬五」。政府亦昧於一時的無理民粹輿情而屈服,讓「八萬五」「不提及等同不存在」。如果當時民智稍開,政府又能堅決推行,今天的房屋問題以及由此衍生的社會、經濟、政治問題,還會如此不堪嗎?想來實在讓人扼腕!
歷屆特區政府都強調房屋問題是重中之重,這亦是沒有爭議的社會共識。然而,在推行土地房屋政策時,卻每多舉棋不定、左搖右擺,應該堅決推行的「八萬五」遭白白放棄,思慮不周的「置安心」和「港人港地」旋起旋滅,結果就是白折騰,令香港整體未能受益。今屆政府在房屋政策上,實應以前車為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