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泉州社團聯會會長 葉建明
中國科技對外開放的號角再度吹響。
5月28日,習近平主席在兩院院士大會上提出,要提高國家科技計劃對外開放水平,積極參與和主導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工程,鼓勵科學家發起和組織國際科技合作計劃。他強調,自主創新是開放環境下的創新,絕不能關起門來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要深化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在更高起點上推進自主創新。
中國科技對外開放
就在習近平講話的前幾天,5月25日,科技部出台關於推進外籍科學家深入參與國家科技計劃的指導意見,提出邀請外籍科學家參與國家科技計劃戰略研究和任務布局等頂層設計;推動外籍科學家參與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管理工作;鼓勵外籍科學家領銜和參與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研究;通過國際科技合作類項目完善中外聯合研究機制;發揮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工程集聚全球創新人才的作用;深化各類國家科技創新基地的開放合作,共10條意見。而為了探索人類發展的未來之路,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28日親自向全球推介「未來之城」雄安新區,16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260餘名外交官出席推介會。目前已經有18個國家踴躍參與公開招標。
在中國改革開放40年,面向下一個40年進一步加大改革開放之際,中國科技計劃對外開放,再次走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前列。
40年前,全國科技大會召開,這是新中國科技發展史上一座里程碑。會上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偉大論斷,開了中國大步向科學進軍的步伐。中國科學技術通過國際合作率先實現對外開放。1978年1月,中法兩國在北京簽訂科技合作協定,是中國同西方發達國家簽訂的第一個政府間科技合作協議,開了對外交往富有活力的新領域。同年,中國又相繼與當時的西德、英國、意大利等國政府分別簽訂了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1979年1月,中美簽署了政府間科學技術合作協定。自此,中國與主要發達國家的科技合作全面展開。改革開放將中國科技推入快速發展軌道。
隨科技水平的提升,國際科技合作日漸增多,國家不斷根據國際國內形勢,面向國計民生和科技事業發展,將對外開放的門開得更大。例如,根據中歐簽署的科學技術合作協定,歐盟的框架研發計劃與我國的863計劃、973計劃相互開放,雙方的科研機構與研究人員可通過招投標形式相互申請對方的研究計劃項目,經費分攤,成果共享。這40年來,在國家科技戰略指引下,在科技對外開放中,中國實現了科技生產力大解放、大發展,科技實力以及創新能力與活力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我們從過去的跟跑,併跑,發展到在一些領域實現領跑,為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建設創新型國家、推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
媲美40年前科技大會
當今,兩院院士大會的召開,習近平提出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引領科技發展方向,搶佔先機迎難而上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並強調提高國家科技計劃對外開放水平,可望與40年前的全國科技大會媲美,是中國科技發展史上里程碑式的大會。
習近平提出提高國家科技計劃對外開放水平,既有中國發展的需要,也體現作為一個大國履行國際責任的擔當。今天,全球科技創新空前密集活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國家前途命運和人民生活福祉,特別是中國轉變發展方式與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進入歷史性交匯,面對這一千載難逢的機遇,國家科技計劃對外開放將會進一步提高中國創新效率和水平,有利於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實現科技強國的夢想。
習近平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的講話顯示,科技計劃對外開放,是中國在更大格局、更高層次上的開放。習近平提出要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意味日益進步的中國,關注的不僅僅是自己的科技發展,同樣關注世界共同發展,希望將中國的科技成果、科技智慧與全人類分享,為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為此,中國將探索科技開放合作的新模式、新途徑、新體制,積極融入和主動布局全球科技創新。通過深化國際合作,構建合作共贏的夥伴關係,一道應對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惠及其他國家和人民,推動全球範圍平衡發展。
作為一個後發國家和發展中的大國,中國科技對外開放走的是一條不同於其他國家的道路,我們既加強國際合作,也立足國內開發,強調科技發展的主導權必須操之在我。習近平提出的科技發展要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深化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最終目標正是在更高起點上推進自主創新。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奮鬥基點,也是歷史的經驗總結。國之重器必須掌握在自己手裏,自主創新永遠是一個國家的命門,這既是對外開放的基礎和前提,也是對當前國際局勢清醒的認識,更是大國發展的自信。
國家提升科技計劃對外開放水平,意味香港將會更有用武之地。香港科研是對外開放程度最高,海外聯繫最廣泛的平台,勢必在國家科技對外開放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