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山學會營運總監 白仲祺
立法會近日舉行有關租務管制的諮詢會,相信是討論重新設立租金管制。香港曾經在不同年代設立不同形式的租金管制,直到最後一次,在1998到2004年間取消。近年通脹帶動租金增加,令市民誤會,以為再次引入租金管制會幫助市民租屋,可是,獅子山學會認為結果會是增加未曾租屋人士進入市場的難度,亦令面對通脹壓力的年輕一代更難租住房屋。
租金管制,簡單來說,是透過限制租約長度、租金升幅,以及保障原租客續約的權利,控制租金低於市場。在此安排下,得益者當然是現有租客,而業主被法例限制,只能收取市值租金以下的租金,當然是受害者。可是,除了現有租客,還有現時未是租客,但想租屋的人,特別是因為收入不穩定,經濟狀況不理想等等,難被業主同意租出單位的人士,同樣是政策的受害者。
在租金管制下,市場供求失衡,可是政策依然以「市值租金」來作衡量單位,例如限制租金升幅為低於市值10%,令租金定位模糊。從業主角度,限制租金當然影響樓宇單位供應,而且,租約限制長於一年,甚至長達3年以上,要用不同原因取消租約,可能變成極之困難。同一單位,業主當然寧願租予收入穩定,或者已成家立室的人。較年輕,沒有固定收入,例如創業者,就失去了付較高租金來簽訂短期租約的靈活性。
所以,獅子山學會認為,租務管制將令現在受文憑量化寬鬆影響、平均收入長年不上升的年輕一代,面對得到合適的工作或創立事業等等挑戰外的另一個問題。
政府干預樓市的政策,成績如何,有目共睹,恐怕只令普通人成為業主難上加難。年輕一代轉移目標,只想成為租戶,同樣因將來可能立法的政策,成為受害者。
很多人對於歷來數次租金管制被取消的原因,感到懷疑。他們更加說,租金管制如果減少租盤的供應,便能以設立空置稅來解決。這種不斷干預市場的方式,將會造成資源錯配的惡果。
樓價不斷上升,是通脹造成的後果。政府回應的方法,應是繼續增加供應。善用棄置校舍、減低工廈重建的障礙,以及增加建築住宅的土地,才是為年輕一代改善生活最直接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