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网訊】記者戴合聲報道:《施政報告》提出「明日大嶼」大型填海計劃,早前8間大專院校、共38位經濟學者聯署支持。有份聯署的學者麥萃才及何濼生昨日均指出,有人稱計劃「倒錢落海」的說法很有問題。麥萃才直言,計劃在財務估算上「無可能會輸」,不會令政府負巨債,填海得出的土地更可以成為「萬能麵粉」。何濼生亦呼籲各界向前看,指香港有強勁的經濟能力後,自會有更多資源處理環境保育。
財務10年攤分無可能會輸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麥萃才昨早出席電台節目時表示,計劃在財務估算上「無可能會輸」,絕不會令政府背負龐大債項。他直言外界指「明日大嶼是倒錢落海」的說法存在偏見。他引述發展局的估算,填海1700公頃需要2000多億元,佔政府儲備四分之一。他續分析,填海工程不會一次過完成,如果攤分10多年,每年只會動用幾百億元,政府也可按財政狀況決定填海的速度。
麥萃才又形容,填海其實是把「流動資產變成固定資產」。他說除非香港出現陸沉、海水上升等因素,令土地因而消失,否則土地至少可以存留200年。他稱填海後的土地,可以成為「萬能麵粉,做什麼麵包都可以」。他舉例,如果在這些土地興建私人住宅和酒店,更不會蝕本。
同樣有份聯署的珠海學院商學院院長何濼生指出,指「明日大嶼倒錢落海」的說法經不起考驗。他分析道,土地供應增加後,可以降低地價。他又稱即使未來不使用「明日大嶼」提供的土地儲備,香港在開發其他土地時,也有本錢與業主討價還價。他說香港面對土地短缺的情況下,要多管齊下,各界要有向前看的思維。他更說當香港發展後,有強勁的經濟能力,同時可有更多資源處理環境保育。
香港有很好海島保護政策
另外,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宗永強早前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認同「明日大嶼」是長遠解決香港土地短缺的最好方法。他分析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不少戰船停靠香港,東大嶼海域當時被投放很多炸彈,本身已經嚴重污染,所以相關海域沒有太高的保育價值,加上貨櫃碼頭離得很近,經濟活動已對該區環境造成一定影響。
對於部分環保人士聲稱,氣候變化令海平面上升或將淹沒人工島,宗永強則指出,只要國際社會合力控制全球暖化,氣溫上升不超過2度的話,海平面的上升就會控制在1米以內。他說,只要填海高一點如高1米,就可解決問題,並且不會顯著增加工程費用。他提醒各界香港有很好的海島保護,人工島不會被超強颱風等極端天氣影響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