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中國仍須警惕通縮重來

2018-12-15
来源:香港商报

网络图片

  作者:子木

  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了2018年11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和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數據。2018年11月份,CPI同比上漲2.2%,漲幅比上個月降低了0.3%;11月中國的PPI同比漲幅只有2.7%,由10月上漲0.4%轉為下降0.2%,CPI、PPI同比漲幅均有所回落。這說明,中國的通貨膨脹風險正在下降,現在除了要觀察內地通貨膨脹趨勢是不是會繼續持續下去,更要警惕會不會出現通貨緊縮的情況。

  經濟活動減弱

  從同比看,11月中國內地CPI上漲2.2%,漲幅比10月回落0.3個百分點。從環比看,CPI由10月上漲0.2%轉為下降0.3%,這也是中國7個月來首次出現月度環比下降。PPI方面環比下降,同比漲幅回落較多。PPI由10月上漲0.4%轉為下降0.2%。

  11月中國的PPI同比漲幅為近兩年來最低,11月中國CPI同比漲幅也是四個月來的最低點,顯示中國內地物價水平上漲動力不足,CPI、PPI走勢趨於下行。

  而8日,中國公布了11月進出口貿易數據。2018年11月,中國進出口總值4100.80億美元,增長4.3%。其中,出口2274.2億美元,增長5.4%;進口1826.7億美元,增長3%。貿易差額447.5億美元。數據顯示中國進出口增長也明顯低於預期,尤其是11月出口同比增長5.4%,相較於前兩個月增速降至個位數。

  這些數據勢必會加大中國保持經濟增長態勢所面對的挑戰,顯示中國經濟活動出現減弱的迹象,有一定的通貨緊縮壓力。

  通縮常與經濟活動萎縮聯繫在一起,作為衡量經濟增長的主要指標,官方公布的採購經理人指數顯示,隨着新訂單減少,中國製造業部門的活動11月出現兩年多來的首次停滯。業內預期,按目前態勢,12月的PPI漲幅很有可能歸零,而明年年初PPI通縮或將再現。

  貿易戰風險持續

  中國年初開始出現CPI、PPI明顯的上升期,但自3月開始出現中美貿易戰陰影,中國CPI、PPI的上升曲線就開始放緩,而到了年底開始明顯回落。

  中美貿易摩擦帶來的負面影響開始顯現。截至11月,中美貿易摩擦一直都是影響中國出口的最大不確定性因素,而這一不確定性的負面影響在11月開始出現,比預期更早。事實上,在10月前,貿易摩擦對出口的實質影響並不大。同時,11月對美出口企業「搶出口」進入尾聲。在外貿環境存在不確定性的情況下,今年10月以前企業「搶出口」行為非常明顯,隨年末將至,「搶出口」明顯減少,企業訂單下降也使得出口勢頭進一步放緩。

  中美貿易戰持續升級引發了廣泛的擔憂,導致一定程度上的需求疲軟。通縮回歸表明中國經濟面臨新的麻煩,核心問題依然是中美貿易戰前景充滿不確定性,儘管中美正加速談判,希望在90天期限內達成停戰協定。中國商務部近日表態,中美雙方經貿團隊將在90天內,按照明確的時間表和路線圖,積極推進磋商工作。

  目前,需求疲弱是PPI回調的主要原因。PPI未來可能延續回落態勢。業內認為,在經濟轉型的框架下,政策維穩與傳統穩增長不同,不會走全面刺激的老路,基建投資更注重結構性發力,對工業品需求或弱於傳統周期,較難改變PPI下行趨勢。同時,摩根大通全球製造業PMI指數從今年4月以來持續回落,全球需求或趨於走弱。疊加原油供需變化,PPI同比下行趨勢或延續。

  具降息降準空間

  本期CPI 除部分分項受季節性因素影響外,多數分項走勢持平,顯示通縮壓力並未緩解。目前,中國內地通脹在低位運行,而需求萎縮的大環境是通脹低位運行的主要原因。

  PPI顯示通縮壓力繼續增強,內地具備了一定的降息、降準的空間,甚至會在今年年末就有可能繼續降準。現在中國大型存款金融機構的存準率高達14.5%,中小型也有12.5%,未來降準空間是比較大的。業內呼籲內地應通過降準來置換MLF。

  過去幾年中國一直推動利率市場化,利率市場化的貨幣政策框架下,降息是通過降低公開市場的操作利率來引導償債利率、債券和貸款利率的下行。從這一角度看,中國有降息的空間。

  中國在全面加息問題上態度謹慎。儘管美聯儲2015年12月以來連續8次加息,多個主要經濟體跟隨加息,使得人民幣承受越來越大的加息壓力,但中國央行一直不為所動。而對於降息壓力,相信中國央行會繼續保持審慎態度。儘管美聯儲加息動能已經減弱,明年有可能從加息變成降息,但中國央行的貨幣政策一直是根據自己的經濟情況進行判斷,包括根據結構調整、經濟進入新常態的狀態來進行判斷,而不是說國際上別的國家怎麼做,中國就感到有壓力。業內預期,未來中國是有降息的空間的,但相信更多的,是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利率的下調來實現。總之,中國出現一定的通縮風險,但不一定需要採用數量寬鬆,因為中國既有價格方面的調整餘地,也有數量方面調整的餘地,有充分的工具來應對通縮風險。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