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研发的月球地形测绘和地貌分析技术及「相机指向系统」,获应用于今次的登月项目,分别由吴波(左)及容启亮(右)带领的团队所研发。 记者 何加祺摄
香港中華總商會副會長、全國工商聯常委 楊華勇
中國登月探測器「嫦娥四號」早前成功登陸月球背面,香港理工大學研發了隨嫦娥四號落月的「相機指向系統」,還為其候選着陸區創建了地形模型。理大副校長衛炳江表示,「相機指向系統」由教授團隊進行設計,並交由理大工業中心將沉重的鋁材製作成輕巧的設備,說明香港有先進製造技術的能力,他表示對香港再工業化充滿信心。
中國科研成果豐碩
載人航天工程不僅突破了眾多關鍵技術,提高了航天技術整體水平,還有力推動了能源、資訊、控制等領域的發展,帶動了電子、材料、製造、化工、冶金、紡織多個行業的工藝創新和產業提升,形成了巨大的拉動和輻射效應。與此同時,載人航天工程為航天人才尤其是年輕的科技人員搭建了快速成長的平台,培養了一支規模較大、專業較全、結構合理的人才隊伍。
許多民用技術和民用產品,追根溯源都來自於航天技術。除了日常生活中的實體產品,航天技術還會應用在服務業上,比如移動通訊、電視傳播、氣象預報、衛星導航等。這些航天技術的應用,已經成為普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中國探月工程對高科技民用化,同樣具有重大而積極的意義。本港在創科研發有雄厚的技術和人才基礎,法律、金融制度成熟完善,與國際市場高度接軌,應充分利用優勢,把握機遇,致力將最新科研成果轉化為產業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實體產品,依託重大科研成果推進再工業化。
再工業化短期可刺激經濟增長,中期可優化產業結構、提升國際競爭力,長期可重建實體經濟以達致可持續發展。多個發達經濟體均顯示前所未有的決心,把再工業化列為重要戰略,大力支持傳統工業的復興和現代化,同時重點培育新興產業的成長。現屆特區政府終於把再工業化和創科發展列為施政重點,在2017年成立了「創新、科技及再工業化委員會」,在四大方面推動再工業化發展,即提供基礎設施、財政支援、技術支援,以及培訓和匯聚人才,各項措施和撥款亦相繼出台。
港具再工業化潛力
2018年施政報告再強調加速再工業化,指出隨創科發展和推動研發,高增值的高端製造業其實大有可為,此外,高端製造業又會衍生一定的研發需求,有利提升產業對研發的資源投入,令本地大學及科研機構的研發蓬勃及持續發展。再者,高端製造業會為本港創科人才,特別是年輕的畢業生,提供優質的就業機會。為鼓勵業界善用創科、應用智慧技術和生產程式進行高端生產,及加速再工業化的實體發展,2018年施政報告撥款20億元,成立「再工業化資助計劃」,以配對形式資助生產商在港設立智慧生產線。科技園公司在大埔工業設立的「精密製造中心」和將軍澳工業「先進製造業中心」,可提供設施予業界進行智慧生產,亦向科技園公司額外提供20億元,在工業尋找合適的土地,為專項先進製造業建設所需的生產設施。
對於香港而言,再工業化指的是結合香港的優勢和條件,集中力量發展最適合香港的新工業。香港土地有限,但擁有世界一流的科研基礎和人才、發達的資訊、金融和貿易基建、完備的法律和知識產權保障制度。因此,發揮本港優勢,再工業化潛力不容忽視。
香港發展再工業化,不是將傳統製造業遷回香港,而是發揮本港先進科研技術、國際商業網絡、香港品牌信譽等優勢,發展高技術、高增值而佔地少的產業。頂尖的科研技術,能夠從上游改變生產鏈的運作模式,不但可支援傳統企業升級轉型,亦能幫助高端製造業的發展。
香港的科研技術優勢絕對有能力支撐高端製造業的發展,可憑藉創科激活傳統工業和打造新興產業,讓新產品再次冠上「香港製造」,成為具世界影響力的品牌。
此外,香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產業鏈的分工合作,可優勢互補。大灣區有廣泛領域的工業結構,除了高新科技行業外,仍有很多不同的傳統製造業。科技的應用可在不同層面推進,香港科研力量可促進大灣區內先進技術和現代專業服務與傳統工業相結合,為本港創造龐大商機。
特區政府應提供稅收和政策優惠,以本港科研的上游成果催生新產品、新產業,加快本港再工業化步伐,提升本港的綜合競爭力,也為本港培養、留住更多高端人才,並為他們提供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