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山高人為峰,放眼全世界

2020-07-05
來源:香港商報網

  世界上所有山峰都有自己的地理高度,而超越地理高度的是人的思想高度。一個人因有了信仰與使命,就可以使自己的品格與精神、理想與意志達到一個崭新的結合。就如唐朝的玄奘,從取經到譯經,一生一事,一事一心,用自己的雙腳和兩個十九年(他離開大唐取經用了19年,取經回到大唐用了19年弘揚佛法),為全人類樹起一座巍巍雄偉的文明峰巅。這就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最好詮釋。

  從玄奘身上我們找到了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歷史淵源和底氣,他憑借堅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人格品質、杰出的政治智慧、精深的佛學造詣,把個人成就和時代精神,佛教文化和民族文明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成就了佛教東傳的偉業,成就了中華民族開拓進取、海納百川的民族精神,也達成了其人生輝煌圓滿的最高境界。

  我們今天大力提倡「文化自信」,就是要重塑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不是用口號喊出來的,是需要我們全體人民用心實幹、埋頭苦幹,才能使我們民族文化高度,達到世界文明群峰之巅。

  法國著名作家雨果說,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文化自信不僅需要底氣和信念的支持,更需要有胸懷世界、服務蒼生的胸襟和眼界。玄奘在印度研習佛教多門派學說及古印度醫學、天文、地理等學科,嚴謹的治學和睿智的圓達,尤其是他的博學態度與人格魅力成就了玄奘放眼全球的胸懷和眼界。歸國後,他謝絕了一切官方應酬,一事一心,譯經弘法。

  為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玄奘接受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敕令,打破宗教門派束縛,把中國道教文化的經典著作《道德經》譯成芃文,由唐朝使者带到西域各國廣為流傳,把中國文明傳播海外,使西域各國人民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他畢生致力於印度佛教中國化,其目的就是讓佛教文化服務天下蒼生。

  其實,今天很多人並不了解那部代表佛教集大成的、人人耳熟能詳的260字《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真實的翻譯過程,為了更好地傳播佛教文化的真正內涵,讓中國人能用東方文化視角,接受印度佛教文化,玄奘法师奉詔僅用一夜時間譯成了這部流芳百世的《心經》,這是印度佛教經典著作第一次由中國人用東方哲學思維、東方文化觀,忠實于印度佛教經典原義的譯著,由此奠定了印度佛教中國本土化的經典永留。隨後,玄奘不遺餘力地培養日本、朝鮮等各國來華的留學生,由這些留學生把佛教文化從中國带回去,開啟了中華民族「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大國格局,為中華民族真正走向世界架起了文明橋樑。

  人類走到今天,我們更需要胸懷天下、放眼世界的戰略文化格局,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和諧發展,而呈現出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宏興 浩揚)

[責任編輯:肖靜文]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