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心聲】港勿掉隊「十四五」規劃

2020-11-04 02:31
來源:香港商報

 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上周閉幕,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並於昨日全文公布。當中除提出構建以國內外「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模式,還指出要在2035年時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其中包括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以及經濟、科技和國力大幅躍升等目標。

 科技創新引領發展

 從建議全文內容可以看到,「雙循環」、創新高科技及講求高質量的發展,將會成為未來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調。因此,香港應研究如何發揮「一國兩制」和自身的傳統優勢,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在助力國家發展的同時亦推動本地經濟及社會升級轉型。

 在「十三五」時期,中國在經濟、社會及國力等各個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其中包括今年GDP突破100萬億元、連續5年糧食年產量在13000億斤以上以及幫助超過5500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等。特別是在今年全球經濟受新冠疫情困擾陷入深度衰退之時,中國經濟仍能在困境中率先復蘇,實現正增長。然而,面對全球經濟疲弱、國際環境日趨複雜及不確定性因素增加,中央對未來5年的發展計劃顯得較為審慎。以本次全會公報中未有對GDP設下具體指標為例,反映了現時中央仍是延續了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以穩為主」的發展策略。

 過去幾年,由於美國政府對中國科技企業的無理打壓,連帶削弱了中國經濟增長。故在此次全會上,中央提出加強科技創新發展、掌握關鍵核心技術,以提升企業自主研發和技術創新能力等幾項目標,希望將核心科技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同時,於科技創新方面實現新突破,藉此抗衡美國打壓;再利用國內國際「雙循環」系統,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以推動內部經濟、社會和產業體系優化升級。

 若想把科技創新轉換為經濟利益,便需要一套外部的轉換系統,這也是為何全會將「雙循環」規劃,作為未來5年的發展關鍵。

 抓住機遇融合發展

 有部分聲音認為,「內循環」難創造經濟效益,中國發展或會走回頭路。然而,若仔細觀察便能發現,「內循環」其實是「十三五」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延伸,目的是為了在優化生產後,建立一套內部消化產能的機制。從「五一」到「十一」長假的消費反彈,以及內地消費品市場持續復蘇都可以看出,在內地民眾收入和中產族群大幅增加時,「內循環」不但可行,且可持續地消化本地產能,支撐經濟增長。

 至於「外循環」,則是指對外貿易,即通過進一步開放市場和利用「一帶一路」將產品銷往國際市場。香港正好可發揮所長,成為中國與國際連接的中間人,從貨物出口、企業融資和金融服務各方面,融入國家「外循環」發展,幫助本地經濟升級轉型。不過,受回歸後連串政治爭拗影響,香港社會的發展已被深圳等大灣區城市趕上,甚至超越。而今,香港似乎已難憑一己之力走出困局,所以更不能再錯過融入國家發展策略的機會。(作者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李秀恒)

[責任編輯:刁瑾玲]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