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內佛山裝備制造業產值將達一萬億

2014-08-04
來源:南方網

  編者按

  人民滿意政府行動方案出爐、確立5年內裝備制造業產值達到一萬億元的目標、從城市升級到城市升值……今年以來,佛山這些看似不同領域的新景象,卻系統地指向一個目標——在全球產業體系及珠三角城市群中,構築新經濟、新城市的內涵與競爭力。

  最近,佛山市委書記劉悅倫带着他對佛山的思考,從產業升級、城市升值、社會治理、廣佛同城等維度,接受了南方日報等媒體的采訪。

  此時距離他調任佛山約三年,履新約三個月。從廣州到佛山,從市長到市委書記,經過多層角色的轉換,如今的劉悅倫完成了他對佛山的多面運籌。其中,既有對往屆班子的戰略決策延續,也有其應時而變的戰略、戰術調整。

  引數據、講案例、打比喻,劉悅倫用他嚴謹邏輯和朴實的表達,仿佛展望了在新型城鎮化的戰略引領下,佛山的下一個5年。

  關鍵詞

  1.裝備制造業

  目前,佛山最大的產業就是裝備制造業,到去年,裝備制造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是4182億元,差不多接近4200億,佔了佛山全市規模的工業總產值差不多1/4。機械裝備制造業,有規模以上的企業1229家,實現工業總產值2791.78億元。

  2.產業調整

  在今年“兩會”上,習總書記在廣東談話說了一個意見,他說,“騰籠換鳥是我提出來的,但是你們不要忘記我後面還有一句話,就是鳳凰涅槃”。

  我覺得這句話他的意思就是說,你這個地方的傳統產業你也可以再生長,這個對我們的啟發非常大。

  3.城市升值

  所謂城市的升值,我的想法就是,更高,更廣,更深。更高就是說整個城市的品味要更加提升,中心城區要更強,基礎設施要更加完善。更廣,就是要城市升級延伸到佛山的每一個角落。第三是從深度方面發掘。就是城市的軟件、治理、文化建設、形象、品質。

  4.廣佛同城

  應該說,廣州和佛山在這些方面的對接應該是沒有障礙的,所以說廣州不積極的話,我覺得對廣州或者有一些誤解。當然廣佛兩地還要再進一步加大力度。佛山要不要接廣州,我覺得這個事情道理很淺顯,佛山應該跟廣州全面對接。

  5.外來人口市民化

  我們下一步就是要做到公共服務向外來工和本地居民均等化,全覆蓋,本地人享受什麼待遇,外來工就可以享受一樣的待遇,還有就是讓外來工有參與感,就是讓他們參與到村民議事會、監事會等等。讓外來工真正融入社會,由一個生人社區變為一個熟人社區,有歸屬感。

  6.佛山故事

  你說深圳,它有一些東西是不可復制的,集三千寵愛于一身。但是佛山沒有,佛山不是沿海城市,不是特區,連一個海關特殊監管區都沒有,就是一個普通的地級市,但是它通過不斷的改革和開放,特別是進行體制機制方面的探索,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當主導地位,再一個就是權力下放、資源下沉,才做到今天的位置。

  AⅡ01-AⅡ02版撰文:南方日報記者 劉三琴 見習記者 王芃琹 實習生 鄧丹鳳 陳家健

  關鍵詞

  裝備制造業

  領銜珠三角西岸產業带 佛山當仁不讓

  佛山能否領銜珠三角西岸打造萬億規模的裝備制造業產業带?對于省委的最近要求,劉悅倫摸清家底後信心十足,給記者算了筆賬。在他看來,這是省委對珠三角東、西岸錯位發展的戰略布局。

  南方日報:最近,佛山令人振奮的消息是,省委要求佛山領銜珠三角西岸打造萬億規模的裝備制造業產業带。您如何看待這一戰略部署?

  劉悅倫:前段時間,春華書記到佛山調研,向我們提出這個課題。珠三角兩岸產業布局如何更加科學合理?春華書記透露,就這個問題在珠三角西岸多次調研。他提出,珠三角東岸是以深圳、東莞、廣州作為節點,高新科技產業特別是電子信息產業比較突出,佔比量比較明顯。那麼,珠三角西岸的主打龍頭是什麼?春華書記和省調研組認為,裝備制造業應該是珠三角西岸的特色產業。這樣一來,珠三角兩岸實現錯位競爭發展。

  珠三角東岸的經濟總量佔整個珠三角比重在6成以上,佛山應該東、西岸都沾,把佛山全算在西岸,西岸的總量也遠遠比不上東岸。所以,我認為,省里面這樣一個戰略性的構思是從全局謀划。如果不把佛山拉上,這個裝備制造產業带難成氣候,所以春華書記提出把佛山也拉進去。

  南方日報:在裝備制造業領域,佛山有什麼優勢?您摸過家底嗎?

  劉悅倫:是的,我們把自己的家底摸了下發現,佛山裝備制造業恰恰就是我們的優勢。目前,佛山最大的產業就是裝備制造業,到去年,裝備制造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是4182億元,差不多接近4200億,佔了佛山全市規模的工業總產值差不多1/4。這個量是不小的,其中,機械裝備制造業,有規模以上的企業1229家,實現工業總產值2791.78億元。我們的裝備制造業跟我們傳統產業緊密相關,涉及陶瓷機械、木工機械、塑料機械等,而且在全國佔了比較大的市場份額。所以,佛山的塊頭大,在量上的優勢明顯。

  再者就是上下鏈條上的優勢。企業之間形成比較好的互動,比如說,陶瓷是我們的大產業,我們的陶瓷機械業也就比較發達,在全國應該是佔了90%。再如木工機械,我們的家具產業也比較發達,相應的木工機械又佔大頭。注塑業亦如此。所以說佛山有產業鏈條的優勢。

  再一個就是集群化的優勢。佛山是廣東省三大裝備制造業的基地之一,擁有一系列的產業基地。順德就是一個很明顯的機械裝備制造業的產業基地。

  第四,我們的創新體系相對比較完善。佛山裝備制造業行業的企業技術中心72家,國家級1家,省級57家,市級14家;研發中心也有162家,所以創新資源比較強。

  第五個就是市場資源比較豐富。我們這邊的專業市場、展會,佛山機械裝備的展覽會是全國有影響力的會展。還有機械國際廣場、順聯國際機械城、華南機械城、樂從鋼材市場等等,市場優勢也很大。

  第六個是骨干、龍頭企業優勢突出。像我們的科達、伊之密等,在全國各個行業中都是比較頂尖的企業。

  一系列優勢擺在面前,我表態說,做裝備制造業,佛山當仁不讓,應當有“舍我其誰”的氣概。最近,我們正在做方案,不講那麼多虛的東西,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系統的疏理。

  比如現有的龍頭企業、配套企業是什麼,情況怎麼樣;在建、在談的企業有多少;我們准備出去引進、招商的項目有多少;我們的載體、產業基地以及研發、技術、工程中心的情況。我們把這些情況擺出來,再報給省里。

  5年之內產值達到一萬億不是說大話

  南方日報:結合這些行業優勢,佛山接下來會有什麼動作?

  劉悅倫:首先繼續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一個重要的措施就是,聯合培養20家重點企業的機械裝備研究院來推動技術改造升級。現在我們的這些企業,應該說數量是不少,但質量不夠高,主要缺陷在于創新能力不夠強。配合創新型城市的建設,重點搞一批研究院和研發中心,讓我們的這批裝備制造企業能夠提升。所以我們現在共同組建國家工程技術中心,建設一批有顯著成效的技術轉移中心,加強專利標准建設、實施企業專利運用、管理和保護提升行動。

  第二個是龍頭带動戰略。集中力量整合優勢資源,培育一批骨干龍頭企業、打造一批企業的名牌或者區域的品牌。第三個是產業鏈招商,之所以把企業都列出來,是想看看我們哪些鏈條是存在的,哪些鏈條還是缺失的,哪些需要補鏈,哪些需要建鏈,哪些需要強鏈。我們推動產業鏈招商,有針對性地到外面去,以形成氣候,請你來,你不來就吃虧。

  第四個就是信息化带動,就是建設智能裝備業的核心區、配套區。我們要選取500家制造企業開展智能化的改造,把信息化、智能化注入到這些傳統企業中去。同時,現在我們也在順德、南海打造了兩個機器人的產業基地。

  再一個就是打造一批載體,以順德作為主要的載體。同時在南海、三水、高明都分別打造我們佛山自己的裝備制造業的園區。現在這些園區,我認為都初成氣候。最近三水引進的福田汽車,也算是一個典型的裝備制造業。福田汽車准備把北京的基地整個搬過來。高明就是南車基地。南海就有一汽大眾的制造基地。順德,就是這個陶瓷機械、塑料機械、紡織機械等都在順德。

  最後就是形成一個政策上的支撐。我們准備設立佛山市機械裝備產業發展基金,引導金融機構產業和社會基金加大投入,實行“科技、金融、產業”融合戰略。我們的目標,爭取在5年之內使佛山裝備制造業達到一萬億元的規模。

  南方日報:佛山裝備制造業5年之內產值達到一萬億元,是如何測算的?

  劉悅倫:我這個話不是亂講的。今年佛山工業總產值應該超過1.8萬億左右,單是裝備制造業約佔24.42%。我們着力將裝備制造業發展到一萬億的話,我們的工業塊頭就更大。

  我給你簡單算一下,現在是差不多4200億吧,一汽大眾這個廠現在是36萬輛的產量,明年我估計產量達到38萬,再過兩年第二期投產大概是70萬輛。70萬輛可以带動周邊100多家配套企業的話,我想兩千億是保守估計吧。那福田汽車跟我說是150萬輛,說南方基地就放在我們這兒了。我跟它打個折扣,算它100萬輛,這個也是應該有兩、三千億的產值。我再加上軌道交通的制造業,再加上佛山在做的機器人產業以及原來的產業,我覺得我這個不算說大話。

  佛山會按照省委、市政府的要求着力在推進,現在我們要把這件事情抓實它。

  土地資源會多從存量上要產量

  南方日報:你提到要做基地再引進企業,土地瓶頸怎麼解決?佛山土地開發率已經略超出了警戒線了。

  劉悅倫:我們還有一些建築工業用地的存量,主要都是在高明、三水。但在南海,順德,禪城這三區要拿出一塊土地用來做個別項目是有可能的。在高明、三水打造幾個像樣的裝備制造業產業基地是可以的。

  再者就是三舊改造。佛山大概有50多萬畝的三舊改造用地,其中大部分是舊廠房,本身改造後可以連片開發。第三,現在有些企業廠房只佔了其中的一部分用地。那麼會請他把土地放出來,促使它擴大產能,如果企業長期空置的話,我們就要拿出來。第四是要努力建造一些多層廠,像三星電子的廠房都是五、六層的廠房,提高容積率可以解決一批用地問題。通過這些方式將土地的產能釋放出來,我們會控制好開發率。

  關鍵詞

  產業調整

  有點經驗,也有教訓,莫忘“鳳凰涅槃”

  “騰籠換鳥”做到今天,應該要有些變化。就像給小孩子洗澡,不能在倒洗澡水的時候把小孩子倒掉。有什麼路徑能讓傳統產業實現“鳳凰涅槃”,就地轉型升級,走向重生?這是劉悅倫在佛山任職後重新理順的問題。

  南方日報:裝備制造業發展戰略只是佛山產業升級的一部分。前幾年,尤其是金融危機之後,佛山一直堅定走實體經濟之路,積極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一些做法備受全國關注。您認為,當前佛山產業升級走到什麼樣的階段,在路徑上有什麼變化和思考?

  劉悅倫:產業升級,佛山一直都在做,早幾年提得多的是“騰籠換鳥”,就是說把原來的企業轉出去,把這個籠子搞干淨,把新的產業放進來。我們做了一段時間,的確,有一些陶瓷企業項目到外面去了。但做到這個份上,我們現在感覺到應該要有變化,就是說“騰籠換鳥”後還要再加一個“鳳凰涅槃”。在今年“兩會”上,習總書記在廣東談話說了一個意見,他說,“騰籠換鳥是我提出來的,但是你們不要忘記我後面還有一句話,就是鳳凰涅槃”。

  我覺得這句話他的意思就是說,你這個地方的傳統產業你也可以再生長,這個對我們的啟發非常大。佛山比較大的產業幾乎都是傳統產業,除了裝備制造業,上千億的產業大多是傳統產業,比如剛才講的陶瓷、家電、家具等。培養一個千億產業,耗費時間很長,若隨便把它淘汰了,你再培育新產業要很長的時間,再加上對本土的企業家也是一個很大的傷害。它明明在這個地方有市場,你為什麼不讓它在這里發展,要人為地把它趕走。實際上,通過傳統產業的改造、轉型升級,這個佛山是完全有希望的,所以剛剛我提到的針對裝備制造業的舉措也完全適用于傳統產業的轉型,傳統產業在就地轉型。

  南方日報:對什麼樣的企業,佛山會更鼓勵就地轉型?

  劉悅倫:就像給小孩子洗澡,不能在倒洗澡水的時候把小孩子倒掉。這里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海天醬油。一個做醬油的老廠鳳凰涅槃,如今一上市就成為了全國的五百強企業,去年是16個億的利潤。它完全依靠傳統產業的就地轉型,依靠創新推動,依靠研發、品牌戰略、信息化,做到現在非常出色,全世界第一。再看,家具行業是典型的傳統產業,過去一家企業銷售額一個億算很不錯了,但是我們的唯尚集團,通過和互聯網融合推出個性化定制,進行了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如今銷售成倍增長。這些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發,就是傳統產業有這樣的需求,有這樣的市場,就不要政府人為地把它趕走,而是應該提升技術改造和環保改造的投入,讓它在本地升級發展,所以我們就提出傳統產業的“鳳凰涅槃”。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先進制造基地定位不變

  南方日報:這是您在佛山任職後重新理順的問題?

  劉悅倫:是的。我們制定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剛才講的創新驅動,包括龍頭带動,載體建設、信息化和政策支撐,讓這些傳統產業在本地發展,這個是我很重要的思考。

  我跟科技部做了匯報,科技部領導問,你們佛山高新區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定位?我說,全國的高新區,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使命,我說我高新區的使命就是帮助傳統產業促進產業轉型。通過“科技、金融、產業”的融合,通過創新驅動,通過引進人才團隊,去解決我傳統產業發展當中的實際問題,讓傳統產業實現“鳳凰涅槃”,走向重生。我覺得這就是我們佛山產業發展的一個主要的任務和特征,也是我們佛山高新區的一項非常重要的項目。科技部對此表示贊賞,說佛山有義務去做。

  我們還有“另一條腿”,就是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我們現在在做太陽能光伏產業、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與此同時,我們也千萬不要忘記了我們的立身之本,傳統產業是我們最重要的立身之本。佛山不能隨便地追隨、模仿其他城市的路徑,要走出我們自己的一條路。

  走了幾年,我們也感覺到,也算是有一點經驗,有一點教訓。一些根植性很強的企業,企業家紮根本土,企業也紮根本土,不能輕易地把它們連根拔掉。所以,佛山是采取各種各樣的方式來促進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是我們最近的一個思考。

  第三產業發展不能跟廣深盲目攀比

  南方日報:從產業結構來看,佛山被指第三產業佔比過低。對此,您怎麼看?

  劉悅倫:確有不少人批評說,佛山產業結構非常不好。對這件事件我們也進行了反思。一個方面看到,我們的第三產業的確落後,我們應該要補上;另一方面也不能跟廣州和深圳盲目地攀比。為什麼呢?其實我們跟廣州正好形成了一種互補,廣州第三產業佔比是六成多,制造業是三成多。佛山正好反過來。我可以這麼說,廣州的第三產業很大程度是為佛山服務的,沒有佛山制造業,可能廣州的第三產業也沒有這麼發達。包括提供設計、研發、檢驗檢測認證等服務,還有商業消費等。如果佛山的產業結構與廣州一致,可能這對廣州和佛山來說都是一個災難。制造業空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所以,我們提出的目標,還是做強先進制造基地,這是我們最根本的不變的定位。但是,我們也着重發展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相緊密配合的。像金融、物流等這樣一些生產性的服務業。中德工業服務區、金融高新區等就是着眼于此發展的。這個是在產業結構上的思考,不盲目地模仿人家,根據自身的特點來發展。

[責任編輯:朱劍明 ]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
圖片新聞 點擊排行 更多>>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