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丹心—邓演达传》
为伊消得人憔悴
----湘籍广东作家周后运十年艰辛终成演达传
【香港商报讯】(记者刘佑祥)日前,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湘籍广东作家周后运专程驱车前往黄埔军校旧址,他将刚刚出版的《碧血丹心—邓演达传》,送给黄埔军校纪念馆收藏。
为了写好邓演达,因公身负七级伤残的周后运追寻邓演达的历史足迹,踏遍全国7个省(市),并毅然选择坐船到德国,沿着邓演达的路线,在海上三个月的时间里,周后运读完了邓演达在欧洲和德国期间的相关文献。
周后运作为一名湘籍新客家人,刚开始对邓演达并不了解。在2002年的一天,周后运在惠州西湖边散步,看到了南湖上邓演达的塑像,才知邓演达是土生土长的惠州人,并得知他是中国民主党派的开创者、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创始人。在邓演达精神的感召下,周后运于2008年当选为北京奥运火炬手,随后如愿以偿地加入了中国农工民主党。
周后运前往全国各地,都注意收集与邓演达有关的资料,随着资料越集越多,周后运越觉得很难把握邓演达这个人物。
邓演达是一位富有特色的传奇人物,他既是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又是中国民主党派的创始人,要想全面系统撰述其一生的业绩,殊为不易,很多朋友都为他捏了一把汗。
在全国各地的调研中,周后运寻找到两个鲜为人知与邓演达有关的史料。
邓演达被害后,时任京沪卫戌总司令兼代松沪警备司令陈铭枢,拿出2万元给邓演存(邓演达的哥哥)料理邓演达后事,并在墓碑上亲书“故友邓择生(即邓演达)之墓”。为什么陈铭枢敢于拿钱料理邓演达后事?通过调研,周后运得知,陈铭枢与邓演达是广东同乡,陈铭枢1924年从南京重返粤军时,是邓演达出面推荐,陈铭枢得以在李济深率领的粤军中出任旅长。陈铭枢感激邓演达的知遇之恩。这段史料,很多与邓演达有关的史料书都没有记载。
在邓演达陈列馆,陈列了邓演达的不少狱中书信。这些书信是怎么从狱中带出来的?周后运也进行了调查。
原来,邓演达被捕后,与他关押在一起的是蒋百里。蒋百里曾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邓演达曾在该校学习,或许是两人有着“同校”情结,或许是其他原因,蒋百里通过前来探监的妻子女儿,把邓演达的书信逐步带了出来。
周后运觉得,在当时非常艰难的情况下,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冒着生命危险帮助邓演达?说明邓演达为中华民族复兴的献身精神打动了无数人。
创作这本书,一直困扰着周后运,那就是怎样用文字来演绎邓演达。他不能像历史家一样来写历史资料,也不能像文学家一样天马行空创作。周后运深思熟虑之后决定,书的定位为长篇历史传记小说。以小说的笔法写历史,可以增加历史的魅力;同样,把历史融汇到小说中,也能提高小说的内涵和生命力。书中一些小故事也选的很有意思,例如在黄埔军校期间,陈赓和左权迟到,趁着老师不注意,脸朝外倒退着进办公室,戴季陶看见后以为他们向外跑,让他们回到座位坐好,更让人不禁捧腹,接下来作者顺理成章地引出邓演达和周恩来,通过他们对此事的处理,突出他们的个性。就在这样的欢笑之中,陈赓、左权的机敏,戴季陶的迂腐,周恩来的正气、邓演达的睿智,都不言自明。
作为传记,为了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周后运行文中进行一些适当的小说创作。如邓演达流亡德国时,正值孙中山逝世。周后运在这个地方就创作了一个情节:一颗明亮的彗星从夜空中划过(暗喻着孙中山的早逝)。周后运创作的这个情节,丰满了邓演达忧国忧民的人物形象。
周后运历时10年收集资料,3年创作时间,15次改稿,该书分5大篇40章,共36万字。还原和再现了邓演达的戎马倥偬的一生,是第一部反映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邓演达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舍生取义的长篇传记文学作品。中共党史专家、毛泽东兼职秘书李锐为该书题写书名;此书由羊城晚报出版社出版。
为了写这本书,公司业务耽误了,工作人员也遣散了,家里全靠妻子挣钱养家糊口。
因为全力以赴写书,社会交际经常缺位,一些亲戚朋友不了解,认为周后运发财了,与亲戚朋友疏远了。周后运哭笑不得。为了写这本书,周后运整整瘦了5公斤,皮带要往里打两个孔,视力也差了一大截。“书一出版,第二天我就到医院去做理疗,因为写作太多,右手无法抬起来。”周后运说道
让周后运惭愧的是,写书这3年,没接送过孩子上学,也没带孩子外出游玩,孩子的学习也没管。书出版当晚,一家人吃了个团圆饭,他认真地向孩子作“检讨”。
为了将书籍顺利出版,周后运四处举债,花费百余万将《碧血丹心—邓演达传》印了5万册,放置在一朋友厂房仓库内,准备发行,可一场暴雨,将书损坏一万余册,这对周后运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我就是这么一个傻乎乎的人,傻乎乎地举债写了这本书”。虽然是傻,但周后运也觉得值,起码当初的心愿和朋友的期待没有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