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丹心—鄧演達傳》
為伊消得人憔悴
----湘籍廣東作家周后運十年艱辛終成演達傳
【香港商報訊】(記者劉佑祥)日前,中國農工民主党党員、湘籍廣東作家周后運專程驅車前往黃埔軍校舊址,他將剛剛出版的《碧血丹心—鄧演達傳》,送給黃埔軍校紀念館收藏。
為了寫好鄧演達,因公身負七級傷殘的周后運追尋鄧演達的歷史足跡,踏遍全國7個省(市),並毅然選擇坐船到德國,沿着鄧演達的路線,在海上三個月的時間里,周后運讀完了鄧演達在歐洲和德國期間的相關文獻。
周后運作為一名湘籍新客家人,剛開始對鄧演達並不了解。在2002年的一天,周后運在惠州西湖邊散步,看到了南湖上鄧演達的塑像,才知鄧演達是土生土長的惠州人,並得知他是中國民主党派的開創者、中國農工民主党的創始人。在鄧演達精神的感召下,周后運于2008年當選為北京奧運火炬手,隨后如願以償地加入了中國農工民主党。
周后運前往全國各地,都注意收集與鄧演達有關的資料,隨着資料越集越多,周后運越覺得很難把握鄧演達這個人物。
鄧演達是一位富有特色的傳奇人物,他既是中國國民党左派領袖,又是中國民主党派的創始人,要想全面系統撰述其一生的業績,殊為不易,很多朋友都為他捏了一把汗。
在全國各地的調研中,周后運尋找到兩個鮮為人知與鄧演達有關的史料。
鄧演達被害后,時任京滬衛戌總司令兼代松滬警備司令陳銘樞,拿出2萬元給鄧演存(鄧演達的哥哥)料理鄧演達后事,並在墓碑上親書“故友鄧擇生(即鄧演達)之墓”。為什麼陳銘樞敢于拿錢料理鄧演達后事?通過調研,周后運得知,陳銘樞與鄧演達是廣東同鄉,陳銘樞1924年從南京重返粵軍時,是鄧演達出面推薦,陳銘樞得以在李濟深率領的粵軍中出任旅長。陳銘樞感激鄧演達的知遇之恩。這段史料,很多與鄧演達有關的史料書都沒有記載。
在鄧演達陳列館,陳列了鄧演達的不少獄中書信。這些書信是怎麼從獄中带出來的?周后運也進行了調查。
原來,鄧演達被捕后,與他關押在一起的是蔣百里。蔣百里曾任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校長,鄧演達曾在該校學習,或許是兩人有着“同校”情結,或許是其他原因,蔣百里通過前來探監的妻子女兒,把鄧演達的書信逐步带了出來。
周后運覺得,在當時非常艱難的情況下,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冒着生命危險帮助鄧演達?說明鄧演達為中華民族復興的獻身精神打動了無數人。
創作這本書,一直困擾着周后運,那就是怎樣用文字來演繹鄧演達。他不能像歷史家一樣來寫歷史資料,也不能像文學家一樣天馬行空創作。周后運深思熟慮之后決定,書的定位為長篇歷史傳記小說。以小說的筆法寫歷史,可以增加歷史的魅力;同樣,把歷史融匯到小說中,也能提高小說的內涵和生命力。書中一些小故事也選的很有意思,例如在黃埔軍校期間,陳賡和左權遲到,趁着老师不注意,臉朝外倒退着進辦公室,戴季陶看見后以為他們向外跑,讓他們回到座位坐好,更讓人不禁捧腹,接下來作者順理成章地引出鄧演達和周恩來,通過他們對此事的處理,突出他們的個性。就在這樣的歡笑之中,陳賡、左權的機敏,戴季陶的迂腐,周恩來的正氣、鄧演達的睿智,都不言自明。
作為傳記,為了讓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周后運行文中進行一些適當的小說創作。如鄧演達流亡德國時,正值孫中山逝世。周后運在這個地方就創作了一個情節:一顆明亮的彗星從夜空中划過(暗喻着孫中山的早逝)。周后運創作的這個情節,豐滿了鄧演達憂國憂民的人物形象。
周后運歷時10年收集資料,3年創作時間,15次改稿,該書分5大篇40章,共36萬字。還原和再現了鄧演達的戎馬倥傯的一生,是第一部反映中國農工民主党創始人鄧演達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舍生取義的長篇傳記文學作品。中共党史專家、毛澤東兼職秘書李銳為該書題寫書名;此書由羊城晚報出版社出版。
為了寫這本書,公司業務耽誤了,工作人員也遣散了,家里全靠妻子掙錢養家糊口。
因為全力以赴寫書,社會交際經常缺位,一些親戚朋友不了解,認為周后運發財了,與親戚朋友疏遠了。周后運哭笑不得。為了寫這本書,周后運整整瘦了5公斤,皮带要往里打兩個孔,視力也差了一大截。“書一出版,第二天我就到醫院去做理療,因為寫作太多,右手無法抬起來。”周后運說道
讓周后運慚愧的是,寫書這3年,沒接送過孩子上學,也沒带孩子外出游玩,孩子的學習也沒管。書出版當晚,一家人吃了個團圓飯,他認真地向孩子作“檢討”。
為了將書籍順利出版,周后運四處舉債,花費百余萬將《碧血丹心—鄧演達傳》印了5萬冊,放置在一朋友廠房倉庫內,准備發行,可一場暴雨,將書損壞一萬余冊,這對周后運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我就是這麼一個傻乎乎的人,傻乎乎地舉債寫了這本書”。雖然是傻,但周后運也覺得值,起碼當初的心願和朋友的期待沒有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