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流傳甚廣的故事,情節大概是這樣的:
唐朝天寶年間的一天,長安城來了一位遠方使臣,上朝遞上一封文書。大臣們看後面面相覷,上面的文字稀奇古怪,無人能識。這時,賀知章進諫,說翰林學士李白知曉番文。玄宗龍顏大悅,當即宣布李白上殿。李白看後稟報:“陛下,番書要我朝將屬國高麗一百七十六城讓給他們,否則,便要兵刃相奪。”玄宗大怒,命李白即刻回書駁斥。李白借這個機會耍了個大牌,要皇上下旨,讓宰相楊國忠為他研磨,寵臣高力士為他脫靴,借此發泄對二人的不滿。唐玄宗急于回詔,當即答應了李白的請求。
這個故事的細節真偽暫且不論,單說這個敢于和唐王朝叫板的番國,它就是當時唐朝版圖內的一個屬國,有“海東勝國”之稱的渤海國。
史料記載,渤海國是滿族的祖先靺鞨人于公元698年(武則天聖歷元年)建立的政權,始稱“震國”,後歸附唐王朝,成為唐朝版圖內的一個州,繼而為“國”,即唐王朝的附屬國。
盛唐時期,周邊國家仰慕大唐國威,紛紛效仿歸附,這其中就包括遠在東北的渤海國。渤海國歸附唐朝後,效仿唐朝文明,學習中原文化,開疆拓土,由此带來了社會經濟文化的繁榮,在白山黑水間建立起一個強盛的地方政權。渤海國的都城上京龍泉府人口最多時達10萬人,是中世紀亞洲僅次于長安的第二大都市。
渤海國瀕臨日本海,其疆域包括今天的黑龍江、吉林和俄羅斯濱海邊疆區大部。在渤海國遺址博物館的牆上,有一幅疆域圖,上面顯示,渤海國有漫長的海岸線,今天的俄羅斯遠東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也就是海參崴,是屬于渤海國的。我在這幅地圖前駐足良久,慨歎渤海國昔日的輝煌,為海參崴後來的丟失憤憤不平。
圖1
傳說,渤海國出詩人,它的一個王子就是有名的詩人。唐朝詩人溫庭筠在《送渤海王子歸本國》中這樣寫道:“疆里雖重海,車書本一家。盛勳歸故國,佳句在中華。定界分秋漲,開帆到曙霞。九門風月好,回首是天涯。”王子喜好“佳句”,全國自然會上行下效,形成風氣。一個能夠吟詩作賦的社會,不用說,一定是個有閑、富庶、滿足的社會,至少說明他們不需要為生計發愁。
樹大招風,國富招嫉,公元926年,來自蒙古草原的契丹人一路殺將過來,將渤海國瞬間滅掉,繁華一時的“海東盛國”從此不再。我比較了一下,渤海國傳世229年,比稍晚些的西夏國多出40年,可謂長壽。遺憾的是,渤海國文字,也就是當年李白在朝上破譯的“番文”至今無處可尋,為今天研究這段歷史增加了極大難度。而西夏文卻留了下來,而且在多年前被破譯。我在甘肅武威見過一塊石碑,一面是西夏文,一面是漢文,番漢對照,正是這塊石碑為破譯西夏文立下了大功。
一個安居樂業的文明社會能夠被落後的游牧民族吞掉,似乎有些不好理解,但史書往往就是這樣寫成的。種地的打不過騎馬的,古今如此。我去過兩次西夏遺址,佔據銀川平原的西夏國發展到鼎盛時期,國王也想讀讀書,吟吟詩,作作畫,不成想被成吉思汗的鐵騎踏為碎影。秀才遇見兵,有理講不清,一頭是書生,一頭是兵匪,哪個勝哪個負,不用多說。
渤海國能夠在東北邊疆興盛起來,原因很多。盛唐時期,政治開明,經濟繁榮,民族和睦,邊疆穩定。渤海國繼承了東北地區古老的肅慎文化傳統,勵精圖治,拓荒墾地。崇尚華風,革故維新,與內地商貿往來頻繁。渤海國佔據東北平原,土地肥沃,黑土地攥一把就能冒油。境內有長白山、興凱湖,東瀕日本海,“忽汗海”鏡泊湖距都城上京龍泉府不過20公里。老百姓過的是“棒打麅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的生活。受日本海暖流影響,氣候潮濕,火山噴發形成的玄武岩石板地為稻米生長創造了獨特環境, 今天來到這里,仍然可以吃到香噴噴的“長在石頭上”的響水大米。想當年,這里就是“北方魚米之鄉”。
契丹滅掉渤海國後,將上京龍泉府付之一炬,大火究竟燒了多少天,都燒掉了些什麼?誰也不知道,反正要想在今天的渤海國都城遺址找到點什麼,已經很難了。
圖2
古城遺址坐落在一片荒郊野岭中,看上去荒蕪一片。專家考證,當年的上京龍泉府仿長安城建造,具有相當規模,中間由一條寬闊的大道分割,類似長安城的朱雀大道。都城由外城、內城、宮城組成,外城長方形,東西寬,南北窄。
如今,外城和內城的城牆均已不復存在,宮城現今的一段城牆用火山岩砌成,看上去很規整,顯然是新近修復的。
宮城的正門又稱“五風樓”,登上5米多高的樓門台基,可見上面有序地排列着一個個圓形的石基,石基上面的建築物已經蕩然無存。午後的陽光斜斜地照射在城牆上,在地面上拉出長長的影子,放眼望去,殘垣、老樹、蒿草……一片荒蕪。風吹草動,窸窣作響,唯獨不見人煙,想當年,這里可是喧囂熱鬧的大都市,而且是僅次于長安的大都市。
走進寧安市渤海鎮,可以看見街道兩旁立有很多石雕,形似燈塔,像是在列隊歡迎我們。這些形似燈塔的石雕就是有名的渤海國石燈幢,它是渤海國留下的最有價值的文物。石燈是寺廟里的照明物,即供奉在佛像前的長明燈,石燈幢實際上就是用石頭做成的燈罩,不過,渤海國的這個石燈幢可不是普通的燈罩,它實際上是一件珍貴的佛教藝術品,極具觀賞價值。
圖3
在當地老百姓稱為“南大廟”的興隆寺,我一眼就發現了這尊高6米的石燈幢原件。石燈幢呈灰褐色,蓮花裝飾,雕刻精細,造型古朴渾厚,看上去墩實壯觀。這尊石燈幢為什麼能夠歷經滄桑,仍然完好無損?奧秘在于它的材質。原來,它由火山噴發後凝結的玄武岩雕制而成,玄武岩的特點是質地堅硬,周身有氣孔,不易風化,是一種很好的建築材料。我猜想,渤海國遺址之所以能被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功勞應首推這件寶貝。
圖4
當1300年前的渤海人點燃石燈的時候,他們照亮的不僅是一座普通的寺廟,而且照亮了那片遙遠的白山黑水,带給人們的是東北文明的曙光。今天的渤海鎮居民用石燈作為路燈,不僅實用、美觀,而且代表着吉祥,昭示着東北人對美好生活的企盼。
不過,一圈走下來,感覺渤海國遺址的宣傳不夠到位,城垣遺址可看內容不多,博物館規模過小,陳列展示簡陋,沒有介紹資料。遺址現場異常清靜,見不到游人,就連管理人員也不知躲到哪里睡覺去了。唯一感到欣慰的是,南大廟正在進行大規模修繕,而且采取了邊修繕邊開放的辦法,沒有拒游人于廟門之外。
渤海國在東北邊疆開發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是中華文明的組成部分之一。肅慎、挹婁,勿吉、靺鞨、女真、滿族,東北人一路走來,先後建立了渤海國、大金王朝、大清王朝,不僅譜寫了黑龍江流域的文明,而且影響了整個中國歷史的發展。
清代,當那些從內地被流放到寧古塔的官員和文人見到這個宏大的渤海國遺址時,驚歎不已,在此留下了很多優美的詩句。我和很多人說起這個地方,都說聽說過,究竟是怎麼回事不甚了了。但提起李白戲弄朝中重臣的故事,倒是很多人知道,只是忽略了那個在大唐朝廷上呈遞國書的遠方使臣是來自一個富庶繁華的“海東盛國”,而這個國家的都城就位于今天的黑龍江省境內。(作者:劉文軍,黑龍江籍,現居北京,QQ:267701833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