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黑龙江 > 欢乐地方行

曾经的“海东胜国”

2015-11-23
来源:大话哈尔滨网站

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情节大概是这样的:

唐朝天宝年间的一天,长安城来了一位远方使臣,上朝递上一封文书。大臣们看后面面相觑,上面的文字稀奇古怪,无人能识。这时,贺知章进谏,说翰林学士李白知晓番文。玄宗龙颜大悦,当即宣布李白上殿。李白看后禀报:“陛下,番书要我朝将属国高丽一百七十六城让给他们,否则,便要兵刃相夺。”玄宗大怒,命李白即刻回书驳斥。李白借这个机会耍了个大牌,要皇上下旨,让宰相杨国忠为他研磨,宠臣高力士为他脱靴,借此发泄对二人的不满。唐玄宗急于回诏,当即答应了李白的请求。

这个故事的细节真伪暂且不论,单说这个敢于和唐王朝叫板的番国,它就是当时唐朝版图内的一个属国,有“海东胜国”之称的渤海国。

史料记载,渤海国是满族的祖先靺鞨人于公元698年(武则天圣历元年)建立的政权,始称“震国”,后归附唐王朝,成为唐朝版图内的一个州,继而为“国”,即唐王朝的附属国。

盛唐时期,周边国家仰慕大唐国威,纷纷效仿归附,这其中就包括远在东北的渤海国。渤海国归附唐朝后,效仿唐朝文明,学习中原文化,开疆拓土,由此带来了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在白山黑水间建立起一个强盛的地方政权。渤海国的都城上京龙泉府人口最多时达10万人,是中世纪亚洲仅次于长安的第二大都市。

渤海国濒临日本海,其疆域包括今天的黑龙江、吉林和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大部。在渤海国遗址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幅疆域图,上面显示,渤海国有漫长的海岸线,今天的俄罗斯远东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也就是海参崴,是属于渤海国的。我在这幅地图前驻足良久,慨叹渤海国昔日的辉煌,为海参崴后来的丢失愤愤不平。

图1  渤海国遗址博物馆

图1

传说,渤海国出诗人,它的一个王子就是有名的诗人。唐朝诗人温庭筠在《送渤海王子归本国》中这样写道:“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故国,佳句在中华。定界分秋涨,开帆到曙霞。九门风月好,回首是天涯。”王子喜好“佳句”,全国自然会上行下效,形成风气。一个能够吟诗作赋的社会,不用说,一定是个有闲、富庶、满足的社会,至少说明他们不需要为生计发愁。

树大招风,国富招嫉,公元926年,来自蒙古草原的契丹人一路杀将过来,将渤海国瞬间灭掉,繁华一时的“海东盛国”从此不再。我比较了一下,渤海国传世229年,比稍晚些的西夏国多出40年,可谓长寿。遗憾的是,渤海国文字,也就是当年李白在朝上破译的“番文”至今无处可寻,为今天研究这段历史增加了极大难度。而西夏文却留了下来,而且在多年前被破译。我在甘肃武威见过一块石碑,一面是西夏文,一面是汉文,番汉对照,正是这块石碑为破译西夏文立下了大功。

一个安居乐业的文明社会能够被落后的游牧民族吞掉,似乎有些不好理解,但史书往往就是这样写成的。种地的打不过骑马的,古今如此。我去过两次西夏遗址,占据银川平原的西夏国发展到鼎盛时期,国王也想读读书,吟吟诗,作作画,不成想被成吉思汗的铁骑踏为碎影。秀才遇见兵,有理讲不清,一头是书生,一头是兵匪,哪个胜哪个负,不用多说。

渤海国能够在东北边疆兴盛起来,原因很多。盛唐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民族和睦,边疆稳定。渤海国继承了东北地区古老的肃慎文化传统,励精图治,拓荒垦地。崇尚华风,革故维新,与内地商贸往来频繁。渤海国占据东北平原,土地肥沃,黑土地攥一把就能冒油。境内有长白山、兴凯湖,东濒日本海,“忽汗海”镜泊湖距都城上京龙泉府不过20公里。老百姓过的是“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生活。受日本海暖流影响,气候潮湿,火山喷发形成的玄武岩石板地为稻米生长创造了独特环境, 今天来到这里,仍然可以吃到香喷喷的“长在石头上”的响水大米。想当年,这里就是“北方鱼米之乡”。

契丹灭掉渤海国后,将上京龙泉府付之一炬,大火究竟烧了多少天,都烧掉了些什么?谁也不知道,反正要想在今天的渤海国都城遗址找到点什么,已经很难了。

图2  修缮后的渤海国古城墙

图2

古城遗址坐落在一片荒郊野岭中,看上去荒芜一片。专家考证,当年的上京龙泉府仿长安城建造,具有相当规模,中间由一条宽阔的大道分割,类似长安城的朱雀大道。都城由外城、内城、宫城组成,外城长方形,东西宽,南北窄。

如今,外城和内城的城墙均已不复存在,宫城现今的一段城墙用火山岩砌成,看上去很规整,显然是新近修复的。

宫城的正门又称“五风楼”,登上5米多高的楼门台基,可见上面有序地排列着一个个圆形的石基,石基上面的建筑物已经荡然无存。午后的阳光斜斜地照射在城墙上,在地面上拉出长长的影子,放眼望去,残垣、老树、蒿草……一片荒芜。风吹草动,窸窣作响,唯独不见人烟,想当年,这里可是喧嚣热闹的大都市,而且是仅次于长安的大都市。

走进宁安市渤海镇,可以看见街道两旁立有很多石雕,形似灯塔,像是在列队欢迎我们。这些形似灯塔的石雕就是有名的渤海国石灯幢,它是渤海国留下的最有价值的文物。石灯是寺庙里的照明物,即供奉在佛像前的长明灯,石灯幢实际上就是用石头做成的灯罩,不过,渤海国的这个石灯幢可不是普通的灯罩,它实际上是一件珍贵的佛教艺术品,极具观赏价值。

图3  石灯幢,渤海国遗留下来的最有价值的文物

图3

在当地老百姓称为“南大庙”的兴隆寺,我一眼就发现了这尊高6米的石灯幢原件。石灯幢呈灰褐色,莲花装饰,雕刻精细,造型古朴浑厚,看上去墩实壮观。这尊石灯幢为什么能够历经沧桑,仍然完好无损?奥秘在于它的材质。原来,它由火山喷发后凝结的玄武岩雕制而成,玄武岩的特点是质地坚硬,周身有气孔,不易风化,是一种很好的建筑材料。我猜想,渤海国遗址之所以能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功劳应首推这件宝贝。

图4  兴隆寺,当地人称“南大庙”

图4

当1300年前的渤海人点燃石灯的时候,他们照亮的不仅是一座普通的寺庙,而且照亮了那片遥远的白山黑水,带给人们的是东北文明的曙光。今天的渤海镇居民用石灯作为路灯,不仅实用、美观,而且代表着吉祥,昭示着东北人对美好生活的企盼。

不过,一圈走下来,感觉渤海国遗址的宣传不够到位,城垣遗址可看内容不多,博物馆规模过小,陈列展示简陋,没有介绍资料。遗址现场异常清静,见不到游人,就连管理人员也不知躲到哪里睡觉去了。唯一感到欣慰的是,南大庙正在进行大规模修缮,而且采取了边修缮边开放的办法,没有拒游人于庙门之外。

渤海国在东北边疆开发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之一。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族,东北人一路走来,先后建立了渤海国、大金王朝、大清王朝,不仅谱写了黑龙江流域的文明,而且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

清代,当那些从内地被流放到宁古塔的官员和文人见到这个宏大的渤海国遗址时,惊叹不已,在此留下了很多优美的诗句。我和很多人说起这个地方,都说听说过,究竟是怎么回事不甚了了。但提起李白戏弄朝中重臣的故事,倒是很多人知道,只是忽略了那个在大唐朝廷上呈递国书的远方使臣是来自一个富庶繁华的“海东盛国”,而这个国家的都城就位于今天的黑龙江省境内。(作者:刘文军,黑龙江籍,现居北京,QQ:2677018332@qq.com

[责任编辑:黑龙江管理员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