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官網 > 黑龍江 > 歡樂地方行

尋訪寧古塔

2015-11-23
來源:大話哈爾濱網站

打開黑龍江地圖,可見在鏡泊湖之北有一個紅色圓點,旁邊標着:寧古塔遺址。

黑龍江在歷史上是邊遠荒涼之地,能有一個遺址很不容易。這個地方說來離我老家很近,但由于小時候沒有條件,大了就到外面讀書工作,一直沒有機會前往。年紀一大,自然而然就產生了戀鄉情結,于是利用一個休假回老家的機會,踏上了尋訪寧古塔之路。

看地圖,寧古塔古城遺址位于海林市長汀鎮,牡丹江的最大支流海浪河邊,說遠不遠,但要找起來可就費勁了,畢竟不是旅游熱點,來這里的人多數關心的是雪鄉、瀑布、地下森林,還有香噴噴的響水大米,有尋幽訪古興趣的人不多。

發現目標是一種快樂,尋找目標的過程本身也是一種快樂。金秋九月,炎熱剛過,寒氣未降,陽光暖暖的,照在身上很舒服。道路兩邊的莊稼已經成熟,正在收割。一邊欣賞沿途風景,一邊問路,當地人都說知道這個地方,但具體怎麼走卻說不清楚。走了幾次岔路,最后總算拐到了古城所在地的村落,問村民,說這個村子的名字就叫古城村,看來這里確實是一個有歷史的地方。

古城遺址坐落在村子旁邊的菜地里,但留下來的遺跡少得可憐,唯一醒目的是,地頭一棵古榆樹下立有一塊石碑,上面刻着“寧古塔將軍駐地舊城遺址”幾個字。一位正在地里干活的老鄉指了指不遠處的一道土壟說,那就是當年的古城牆。

1

圖1

土壟有一米多高,上面長滿雜草,荒蕪一片,如果不說,誰都想不到這就是當年的古城牆。沿着田間小路走過去,試圖在古城牆附近能夠再發現一點其他遺留物,但轉了幾圈后,一無所獲。撥開雜草,走到壟上,環顧荒蕪的土城遺址,心中不禁泛起一股蒼涼感,想當年這里可是東北邊陲的一個重鎮,一個人馬喧鬧的去處。

史料記載,寧古塔是清代寧古塔將軍的治所和駐地,是清政府設在盛京(今沈陽)以北,統轄黑龍江、吉林地區的軍事、政治和經濟中心,清太祖努爾哈赤于1616年建立后金政權時曾在寧古塔駐紮軍隊。在清代,寧古塔是與盛京齊名的東北邊疆重鎮,那時候,哈爾濱和長春還沒有興起,烏蘇里江和黑龍江兩岸的達斡爾、赫哲、錫伯和鄂倫春人每年向朝廷進貢的物品都要先送到寧古塔,然后再經盛京轉運到北京。

如此說來,寧古塔這個建制比現在的省市自治區還要高,從軍事角度說,相當于現在的大軍區。

行前只是粗略地看了幾眼資料,想象中,這里會有一座像模像樣的古塔,可問當地村民,都說從來沒聽說過這里有什麼塔。晚上回到旅館,求助百度,始知寧古塔名字的來歷。據《寧古塔記略》記載,清代皇族曾有兄弟六個人居住于此,滿語稱“六”為“寧古”,稱“個”為“塔”,故名“寧古塔”。這倒是讓我長了見識,糾正了一個想當然的錯誤。

滿清入關后,對明朝歸順的漢人不放心,動輒便予流放,而寧古塔是當年有名的流放地之一,那時候的寧古塔有點類似俄國的西伯利亞,是一個讓人聞之生畏的地方。“將某某某發往寧古塔,永世不得入關……”這是近日熱播的電視劇《甄嬛傳》中雍正皇帝動怒時的一句經典台詞,劇中,甄嬛的父親就被雍正皇帝革職,流放到了寧古塔這個“苦寒之地”。

如今的寧古塔古城已是一片荒蕪

圖2

清代,流放到寧古塔的名人有吳兆騫、張縉彥、楊越、方拱乾等文人雅士。他們的到來給這個地處邊陲的荒蕪之地带來了清新之風,中原文化與北方文化在此交融,形成了別有特色的寧古塔流人文化。流人們在耕作之余,依然延續着談學論道、吟詩作賦的遺風,由此誕生了一個“七子之會”,據說這是黑龍江史上的第一個詩社。

回到石碑前留個影,瞥見碑上貼着一個紙條,以為是“刻章、辦證、發票”之類的小廣告,仔細一瞧,原來是說離此地不遠有個古城藏館,上面還留有手機號,于是心中大喜,趕緊撥過電話,問清路線,趕了過去。

一位身穿黃軍裝的老漢在宅院門口恭候我們,老漢笑呵呵地說,藏館是他開的,歡迎參觀,不要門票。剛進院子,一條拴在鏈子上的黃狗汪汪叫了起來,吓得人不敢再往前走。待老漢吆喝住黃狗,走進一間簡陋的屋子,見里面有一個長長的櫃子,里面擺放着器皿、銅錢之類的小玩意,四周牆角則堆滿了盆盆罐罐、殘磚碎瓦,有點像北京潘家園文物舊貨市場的某間出租房。

老漢頭發花白,額頭上幾道深深的皺紋昭示着他的飽經滄桑。他自我介紹說,他是本村村民,姓王,喜歡收藏,愛擺弄古董,沒事就到古城轉悠。他指着那些盆盆罐罐說,這些大部分都是他從古城附近撿來的,也有些是當地農民送來的。由于條件不具備,有些值錢的東西沒放在外面。

“這可是個有歷史的地方,好東西多着呢。”老漢一件件向我們介紹藏品的名稱和來歷,說起來頭頭是道,如數家珍。我問,這個博物館是否有政府或企業支持?回答說,現在完全是個人的事,偶爾會有哈爾濱、北京等地的學者來這里尋訪,電視台也來拍過片子。說着話,他從櫃子里拿出一張紙頁發黃的《黑龍江日報》,上面載有記者對他的采訪和照片。

臨行前,老漢拿出一個本子,筆墨伺候,非要我留下幾個字,盛情難卻,倚仗30多年前練過幾天的書法底子,寫下“弘揚歷史文化”幾個字。走出門口,老漢又指着院子里的菜園說,這些都是他種的,說着話,老漢到園子里摘下一捧西紅柿,非要我們带上,路上品嘗。

走出院子,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在人心浮躁的當下,王老漢對家鄉文物古跡的這份熱愛和執着令人感動,值得敬佩,但願他的文物收藏事業越來越紅火,藏館辦得越來越好。(作者:劉文軍,黑龍江籍,現居北京,QQ:2677018332@qq.com

[責任編輯:黑龍江管理員 ]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
圖片新聞 點擊排行 更多>>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