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官網 > 黑龍江 > 歡樂地方行

走近昂昂溪文化

2015-11-23
來源:大話哈爾濱網站

1928年的一天,昂昂溪郊外荒地走來一位高鼻子藍眼睛的蘇聯人。這個蘇聯人名叫路卡什金,中東鐵路雇員。路卡什金喜歡郊游,更喜歡尋幽探古,他聽當地的農民說,在昂昂溪郊外的沙丘里時常能找到石器、骨器、陶片之類的小玩意,這正符合他的喜好。

尋尋覓覓中,路卡什金挖出一個陶罐。拂去沙土,陶罐上的條紋和圖案依稀可見,他根據自己的學識推測,這不是一件普通的陶器,而應當是遠古時代先民的遺留物,但究竟為何,他無力探究。回到住處,他把這個罐罐小心翼翼放在桌子上,不時過去玩賞一番,偶爾也會向人炫耀幾句。

1

消息借着中東鐵路列車傳到北京,一位剛從美國留學歸來、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就職的年輕人聽說后大感興趣。他,就是梁思永,梁啟超的次子。梁思永畢業于清華大學留美預備班,后入哈佛,專修考古學和人類學,其間參加了美洲印第安人遺址的發掘工作。畢業后,梁思永返回祖國,投身考古發掘事業。

1930年秋,梁思永带領助手千里迢迢來到大興安岭東麓的嫩江平原,在艱苦的條件下開始了對昂昂溪遺址的發掘。他把在美國讀博士期間學到的分層學方法應用于遺址發掘,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和骨器。經考證,他認定,這是一種以細石器為代表的史前文化類型。驚喜之余,他給自己的發掘對象起了個好聽又好記的名字:昂昂溪文化。

1932年,梁思永發表了《昂昂溪史前遺址》一文,引起史學界轟動。歷史學家郭沫若、范文瀾、呂振羽對昂昂溪文化給予了高度評價,隨后出版的《中國通史》和《世界通史》都將昂昂溪文化收錄其中。梁思永的文章也使昂昂溪這個原本默默無聞的北方小鎮蜚聲中外,此后的人們發現,黑龍江地圖上又多了一個新的標識:昂昂溪遺址。這一年,梁思永只有26歲。

梁思永回國后主持了昂昂溪、龍山、后岡和西北岡等遺址的發掘,解放后,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遺憾的是,這位才華橫溢的考古學家因積勞成疾,突發心脏病,于1954年逝世,年僅50歲,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過勞死”,令人惋惜不已。

2

走進昂昂溪遺址博物館,迎面可以看到一尊梁思永的半身塑像。塑像中的他臉龐瘦削,目光矍鑠,頗有家父梁啟超的大家風度。俗話說,將門無孬種,虎門無犬子,文字介紹中稱梁思永為“中國考古學的先驅者,中國考古事業的領路人,中國近代田野考古學奠基人”。我不懂考古學,但從文字介紹中覺得這個評價很有分量。

凡有人類生存的地方就有藝術創造,遺址博物館內有一件珍貴的藝術品,這就是1988年出土的新石器陶塑魚鷹。把魚鷹捏塑到陶罐上是古代先民的一種圖騰崇拜方式,也顯示了先民們的藝術情趣。這件魚鷹浮雕用灰褐色粘土和蚌殼粉捏塑而成,周身布滿戳點式紋飾,看起來很像魚鷹的羽毛。陶罐上的魚鷹造型簡練古朴,形象生動逼真。這件魚鷹造型現已成為遺址博物館的標志。在北方那樣寒冷艱苦的條件下,古代先民能夠有這樣的藝術創造,不能不令人贊歎。

3

在文管所所長項首先的引領下,我們來到郊外的滕家崗遺址。剛進大門就看到一塊巨大的石英岩,足有一人多高,原來,這是一塊碑碣,上面刻有昂昂溪古遺址賦,賦文由著名碑碣藝術家李鐵成先生撰寫。這麼大一塊石英岩從何而來?要知道當地可不產這種石材,項所長告訴我們,它采自太行山,用了幾個月時間才運到這里。

遺址賦文采飛揚,7000年前嫩江流域的自然風貌和先民們的生活場景躍然石上:

祖國之北疆兮,廣闊遼遠綿延無垠兮,嫩江之岸遠古即沃野兮,浩浩莽原春草葳蕤兮,百花爭妍湖泊如鏡兮……鶴鳴于天中有人兮,強且勇聚族而居兮,圍木柵操楛矢兮,射石鏃逐野獸兮,網魚黿陶罐煮羹兮,衣獸皮夜圍篝火兮……

想想看,那時候這里一定是水草豐茂的,人與自然一定是相當和諧的。

繞過巨石,后面是長滿樹木和野草的沙丘,看上去滿目蒼涼。項所長說,這就是遺址挖掘現場。但我發現,如果不仔細辨認,完全看不出挖掘的痕跡。項所長考古經驗豐富,他說,考古工作者在對遺址進行挖掘后,又用沙土進行了回填,這樣做是為了更好地保護遺址,以便今后再次發掘。

4

離開昂昂溪,我們驅車來到了幾十公里外的紮龍濕地,看着那些展翅飛翔的丹頂鶴,不由想起剛剛看過的陶罐上的魚鷹,二者何其相似。在滿語里,昂昂溪是“雁多”的意思,想來,7000多年前這里就是鳥類的天堂了。

在很多人眼里,大興安岭腳下的嫩江平原歷史上是荒蠻之地,無文化可言,昂昂溪的考古發掘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古代先民們就在這塊土地上從事漁獵活動,創造出了與黃河文明並駕齊驅的北方漁獵文化。有人稱昂昂溪遺址為“北方的半坡氏族村落”,可謂名副其實。(作者:劉文軍,黑龍江籍,現居北京,QQ:2677018332@qq.com

[責任編輯:黑龍江管理員 ]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
圖片新聞 點擊排行 更多>>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