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湖南 > 深度报道

湖南科技創新 開啟一個新時代

2017-04-25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商報網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湖南近幾年的科技創新的現狀告訴我們,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正以越來越快的速度向生產力諸要素全面滲透與融合。

  近年來,湖南省大力推進科技制度創新,密集出台了一大批科技創新政策,編制系列重要文件,為激發全省科技創新活力、加快推進產業園區和各類創新平台建設、開展國際與區域科技合作等提供了政策支持。尤其是最近推出的《關於完善省級科研項目資金管理激發創新活力的若干政策措施》,為湖南的科技創新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

  湖南省科技廳黨組書記童旭東告訴記者,面對目前科技創新從微觀到宏觀各個尺度向縱深演進的空前活躍態勢,面對振興實體經濟、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任務,面對各類創新主體激增的政策服務需求,迫切需要加大改革力度,加快體系化布局和升級發展,推動實施「五大創新工程」,形成全區域協同、全要素配置、全鏈條融合、全方位保障、全社會動員的全域創新生動局面,為落實湖南創新引領和科教強省戰略提供有力支撐。

  近幾年,湖南省科技系統堅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優化科技創新供給,釋放科技創新潜力,超級雜交水稻、超級計算機、超高速軌道交通、磁浮技術等多項重大創新成果領跑全球。

  時序更替,華章日新!「十三五」大幕已經開啟,創新型湖南「跑」過半程,三湘巨艦正在建設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的征程中砥礪前行。一道道科技創新亮點,為湖南科技發展譜寫出輝煌篇章,開啟了一個新時代。香港商報記者 肖建花 唐勇平

  制度創新舉措接地氣

  2016年出台的《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關於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科技強省的實施意見》是創新驅動的綱領性文件,提出了建設科技強省的戰略部署。

  對在湘設立獨立法人的研發機構和研發總部,引入核心技術并配置核心研發團隊的,省級財政通過專項資金,擇優給予不低於1000萬元的財政獎勵。

  同時,支持國內外一流大學、科研機構、知名企業在湘設立或聯合組建技術轉移中心和新型高端研發機構。以便對接「一帶一路」戰略,支持湖南科研機構、高校和企業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相關機構合作。

  在2015年出台的《關於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意見》提出了技術移民先行先試制度,對持有永久居留證的外籍高層次人才在湘創辦科技型企業和研發中心等,給予中國籍公民待遇。

  《湖南省加快推進產業園區轉型升級的實施方案(2016-2018年)》推動產業園區全面升級,將產業園區打造成為經濟發展帶動區、城市綜合功能新區、對外開放先導區和現代產業發展集聚區。

  2016年出台的《湖南省促進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實施辦法》的主要亮點:一是科技成果轉化股權和分紅激勵試點。二是依託國家「千人計劃」、湖南省「百人計劃」、「院士工作站」等各類人才引進計劃,吸引省內外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及其團隊在湖南轉化科技成果和創新創業。三是鼓勵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無形資產出資,聯合企業共建法人實體的技術轉移中心(機構)。

  2016年出台的《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快眾創空間發展服務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鼓勵龍頭骨干企業、高校、科研院所與國外先進創業孵化機構開展對接合作,共同建設高水平的眾創空間,支持眾創空間引進國際先進的創業孵化理念,吸納、整合和利用國外技術、資本和市場等資源,提升眾創空間發展的國際化水平。

  最近推出的《關於完善省級科研項目資金管理激發創新活力的若干政策措施》[簡稱〈二十條〉],為湖南的科技創新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

  湖南省科技廳黨組書記童旭東告訴記者,科技創新計劃與經費管理改革是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二十條》的關鍵詞就是「松綁與激勵」。

  核心技術撐起一片藍天

  2016年12月,湖南省委書記杜家毫在科技創新大會上強調,「當今時代是創新的時代,誰能在創新上搶先一步,誰就能在發展上勝出一籌。堅持創新引領,是貫徹五大發展理念的首位要求,是湖南未來發展的戰略選擇,是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關鍵之舉。」

  湖南省科技廳為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深入開展產學研合作對接,推動創新資源向戰略性新興領域集聚。「十二五」期間,全省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2010年的51%提高到2015年的53.2%;全省工業經濟增速始終保持比全國高出3-10個百分點,工業經濟總量穩居全國前十,并培育形成了九大千億產業。2016年,湖南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2212家,同比增長21.7%;高新技術產業實現增加值6859.2億元,同比增長16%,高出GDP增速8.1個百分點。

  圍繞省政府「一號重點工程」、土壤修復、大氣污染防治等重點工程,突破并推廣重金屬廢水生物處理技術、農田土壤重金屬修復、工業鍋爐及爐窯烟氣排放控制等關鍵核心技術。

  依託兩型產品政府采購,一批先進技術應用於安全生產、醫藥衛生領域。加強糧食、油料等領域開展技術攻關,取得了一批新成果,積極支撐精細農業發展。深入實施「農村科技特派員行動」計劃、「科技富民強縣」專項和縣城經濟發展技術創新引領專項,有力促進了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推動了脫貧攻堅和生態建設的有機結合。

  科技新成果讓湖南的發展更快,讓湖南的天更藍。

  科技人才海闊天空任飛翔

  「五大創新工程」中首要工程就是人才集聚工程,科技創新和創業離不開人才支撐。據統計,截止2016年底,湖南擁有各類科技人員180萬人,總量位居全國第7位。全省共有「兩院」院士69人,「千人計劃」專家94人(團隊),「萬人計劃」72人,「百人計劃」221人、「科技領軍人才」57人、「湖湘青年」124人、「三區科技人才」1000人。共有獨立科研與技術開發機構252個,省科技創新創業團隊35個,其中,2個創新團隊、2個人才培養示範基地入選國家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創新型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為湖南科技創新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

  全省有7個國家級高新區,16個省級高新區。長沙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國務院批准的首批國家級高新區,也是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

  株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基於自身較強的動力產業優勢,著力打造以「中國軌道交通城、中南地區通用航空城、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城」為支撐的中國動力谷。

  湘潭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立足湘潭科技優勢,大力發展以新能源裝備制造、先進礦山裝備、鋼鐵深加工等為代表的主導產業,先后被認定為國家火炬計劃機電一體化特色產業基地、國家新能源高技術產業基地、全國科技興貿創新基地等。

  全省共有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11個,永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成立了省內首家「土地銀行」,將零散的土地進行流轉集中,整體出租給企業或專業合作組織,實現土地流轉7.2萬畝,引進企業19家,實現產值16.8億元。

  全省共有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4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43家。國家重金屬污染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形成了重金屬清潔生產減污、重金屬「三廢」污染物治理與利用、重金屬污染場地修復三大研究方向,開發了重金屬廢水生物制劑深度處理與回用技術、有色冶煉含砷固廢治理與清潔利用等30多項技術,形成了有色冶煉行業的重金屬污染防治體系。國家光伏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是中國光伏裝備領域唯一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南省新型熱工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開發的3D列印材料到達國際先進水平,填補了國內空白。

  湖南共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8家,省級重點實驗室160家。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定位為國際一流的雜交水稻科技創新平台,該中心在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創新、超級雜交稻研究,紅蓮型雜交水稻研究、水稻抗褐飛蝨基因的發掘與利用、水稻雄性發育機制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全省擁有省級科技服務平台102個。2015年啟動運營的國家超級計算長沙中心,成為繼天津和深圳之后獲批建設的第三家國家級超級計算中心。湖南省科研設施和科研儀器開放共享服務平台,通過「一站式」的門戶網站,科研設施和科研儀器面向社會開放共享,實現了服務專家線上線下諮詢服務,形成「線上解決常規問題+線下解決針對性難題」的服務模式。目前,平台入網10萬元以上的儀器7000餘台套,儀器總價值45.02億元。

  童旭東:五大工程開啟服務創新的時代

  創新人才集聚工程。湖南科技廳始終把人才隊伍建設放在各項工作的首要位置來抓的,重視人才,在湖南蔚然成風。

  全域創新重點研發工程。堅持振興實體經濟、培育新動能和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目標導向,「點」「鏈」「面」結合,優化科技創新供給。湖南科技廳特別精心組織重點攻關,實現關鍵點突破。圍繞重大民生改善、環境、健康、公共安全等公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需求,著力突破大氣污染防治、食品藥品安全等關鍵共性技術,在無機非金屬材料、石墨烯應用、海洋礦業等新興領域實施一批技術攻關項目,研制一批戰略新產品。

  創新環境建設工程。加強研發平台、「雙創」載體和人文條件建設,營造濃厚的創新氛圍,讓創新願望得到尊重,創新活動得到支持,創新成果得到肯定。隨著湖南制造業創新中心,雜交水稻國家實驗室在湖南布局,加大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農村「星創天地」、軍民科技創新平台等雙創載體如雨后春筍。

  科技創新政策體系工程。加強重點領域改革創新,提高改革的協調性、整體性、系統性,形成政策合力,激發創新活力。將加快出台一批創新政策,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實施「科技創新計劃+」行動。加強省市縣科技創新投入互動銜接,建立「科技+教育」、「科技+產業」、「科技+社會發展」、「科技+文化」等工作機制。

  科技創新基地建設工程。圍繞「三區一極」目標,落實示範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建好長沙「創新谷」、株洲「動力谷」、湘潭「智造谷」,加快打造以長株潭自創區為核心的科技創新基地,輻射帶動全省創新發展。實施高新區提質升級三年行動,依託各類高新區和農業科技園區,培育打造一批科技供給核心區。

  這五大工程開啟了湖南服務創新的新時代。

  合作創新攜手打造新高地

  立足湖南「一帶一部」區位特點,對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長江經濟帶戰略,湖南大力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發展戰略,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

  近年以來,湖南成功舉辦高層次的國際科技會議、國際研討會近40次,廣泛邀請境外高層人士、專家學者赴湘進行合作研究。

  中意工業設計湖南中心,該中心促成了喬治亞羅設計公司等意大利公司與中國南車、中國商飛等大型企業合作,在高端裝備制造、數字產品與信息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等領域開展合作交流。

  湖南北卡創新創業中心與美國北卡創新設計與創業中心簽署《雙邊合作框架協議》,在項目合作、高層次人才引進培養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

  「十二五」期間,湖南省新獲批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3個,形成了12個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6個省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的國際合作交流的基礎格局,為跟踪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培養國際化專業人才、孵化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了支撐。依託中南大學組建的「湖南新材料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在鋁合金、鈦合金、炭/炭复合材料等領域與俄、美、德、澳等十多個國家開展合作研究。與美國合資組建了霍尼韋爾博雲航空系統(湖南)有限公司,成為C919大型客機的機輪和剎車系統供應商。與德國波鴻魯爾大學合作,成立了中南地區5省首個中德鋁合金微結構聯合實驗室。

  近年來,湖南共實施國家國際合作項目70餘項,共獲資助經費2.4億元,在先進制造、節能環保、生物工程、電子信息、新材料等領域突破了一批關鍵技術瓶頸,掌握了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增強了企業核心競爭力。湘潭電機股份有限公司與英國Garrad Hassan公司開展技術合作,成功開發出更適應中國風場條件的「2MW以上低風速直驅式風力發電機組。隆平高科與巴西農牧研究院合作,已篩選出兩個具有產量優勢和抗逆性能的雜交組合,平均產量7.0噸/公頃。中車株機與德國帕德伯恩大學合作搭建了世界領先的大功率電力機車電傳動系統仿真與試驗平台。

  童旭東告訴記者,湖南必將成為全國乃至世界的創新供給源、創新要素和創新文化集聚中心,成為相關重大關鍵領域領跑全球的創新樞紐和創新高地。

  科技創新碩果累累

  2015年,湖南省綜合科技進步水平指數為54.29%,同比提高4.68個百分點,增幅位居全國首位。

  湖南省專利綜合實力躋身全國十強。根據科技部統計,湖南區域創新能力連續兩年排名上升。

  「十二五」期間,全省共獲國家科技獎勵91項,其中,科技進步獎特等獎2項,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項。

  今年4月,首屆中國國際水稻論壇上,以袁隆平為首的十大院士、數百名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同台「論稻」。袁隆平介紹,超級稻育種第四期,在湖南達到1026.7公斤,這就是首次突破千公斤的超級雜交稻。

  研制出國內首個整列裝載永磁牽引系統的列車。歷時11年,累計1000萬次試驗,積累150G數據,耗資1億元,中國中車旗下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攻克了第三代軌道交通牽引技術,即永磁同步電機牽引系統,掌握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成為中國高鐵制勝市場的一大戰略利器。

  目前,株洲所已研發出可用於時速500公里的高鐵動車的690kW永磁牽引系統,即將批量生產。這標誌著中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永磁牽引系統已經邁開產業化步伐。

  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可變徑硬岩隧道掘進機。今年1月14日,國產首台最小直徑敞開式硬岩隧道掘進機(TBM),在湖南長沙中國鐵建重工集團成功下線。據了解,這台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敞開式硬岩隧道掘進機(TBM),開挖直徑4米,長度290米,重約750噸,總裝機功率約2400千瓦。大大提升了「中國制造」的整體競爭力。目前長沙已開通的地鐵1號線和2號線,在建設時共使用鐵建重工的盾構機24台次,節省成本上億元。

  中車株洲所旗下時代電氣公司研制的世界上第一套商業深海采礦設備在英國紐卡斯爾通過乾試階段,這意味著,在湖南生產的全球首套商業深海采礦設備已完成出廠試驗,并具備了交付條件。深海礦石的商業開采至今仍是空白,市場空間十分廣闊。

  圍繞關鍵領域開展技術攻關,湖南科技創新碩果累累。大批高科技產品,有效推動了湖南省相關產業向價值鏈中高端躍升。

  自主創新長株潭向世界作出示範

  2014年12月,國務院批覆同意長沙、株洲和湘潭3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確立了「創新驅動發展引領區、科技體制改革先行區、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區、中西部地區發展新的增長極」的戰略定位。

  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自創區建設,出台了《關於建設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若干意見》,編制了《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發展規劃綱要(2015-2025年)》,建立了「省統籌、市建設、區域協同、部門協作」的工作機制。

  長沙圍繞打造「麓谷創新谷」,引進了湖南(航天)新材料技術研究院、長沙智能制造研究總院、天儀空間研究院、3D列印工業技術研究院等一批高規格的技術創新平台和「麓谷創界」微軟雲孵化平台、騰訊眾創空間等「雙創」平台。

  株洲圍繞打造「中國動力谷」,重點推進中國動力谷自主創新園等「六大百億工程」建設,設立中國動力谷創新創業引導基金,軌道交通產業已突破1000億元。

  湘潭圍繞「智造谷」建設,設立總規模為7.5億元的智能制造產業投資基金,與深圳清華研究院合作共建湘潭力合科技領航城和長株潭力合創新中心,投資建設「蜂巢」眾創空間。

  2016年,長株潭自主創新示範區技工貿總收入達到8330億元,同比增長13%;完成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1952億元,同比增長18%;長株潭三市新增發明專利7170件,同比增長31%。2017年4月,湖南省政府辦公廳最新發布了《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7-2019年)》,湖南將在「自創區」內著力實施四大工程,搭建五大平台,力爭到2019年,實現新引進高端創新團隊100個以上、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20件、高新技術企業達2000家以上、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5%等目標。

[责任编辑:朱剑明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