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博物館熱” 博物館 正在成為四川人的文化客廳

2018-01-08
來源:四川省人民政府網站

   深冬天寒,天府之國的看展卻熱度不減。

  1月7日,“梵天東土並蒂蓮華——公元400-700年印度與中國雕塑藝術大展”展出最后一天,近3000名觀眾趕來四川博物院觀展,這場以印度和中國的150多件佛教造像雕塑精品為主的展覽,共吸引了20萬觀眾現場觀展。

  “博物館熱”也吸引了業界肯定的目光。1月2日,國內知名微信公眾號“文博圈”發表《2017博物館十大展覽述評》文章,在成都舉辦的《絲路之魂——敦煌藝術大展暨天府之國與絲綢之路文物特展》(以下簡稱“絲路展”),名列十大展覽之首。

  2017年,堪稱川人大飽文物眼福之年,從“絲路展”開始,成都各博物館精品大展超過10個。精品項目多、展陳接地氣、觀眾蓬勃生長的求知欲多方共振,令排隊逛博物館、網上曬觀展照成為一時風尚,演繹出“博物館熱”的文化新景象。

  博物館,正在成為四川人的文化客廳。

  “雙多”景象 排隊逛博物館成新文化現象

  “拿破破Napopo”是《2017博物館十大展覽述評》作者,擁有23萬聽眾的文博類知名博主、獨立撰稿人。

  在去年春節,他曾經打“飛的”到成都觀看絲路展。他將絲路展放在了2017年十大展覽之首。在他看來,本次絲路展無論是展覽主題的提煉、展品選擇,還是展陳手法的親民以及面向公眾嫻熟的宣傳推介,在去年全國舉行的數百個博物館臨展中,都首屈一指。

  以70幅敦煌壁畫臨摹精品、匯集全國72家文博單位200余件(套)精品文物的浩大規模,引來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度,天府廣場上彎曲的看展長龍成為蔚為壯觀的景象,絲路展創出了同類展觀眾人數新高的108萬人次!

  觀眾多!精品多!2017年四川博物館展覽呈現出了喜人的“雙多”景象。

  觀眾多——來自成都多家博物館的數據顯示:成都博物館展期持續兩個月的《帝國夏宮——俄羅斯彼得霍夫國家博物館藏文物特展》,觀展數量為57萬人次;《現代之路——法國現當代繪畫藝術展暨〈陳像·蛻變〉攝影展》,53萬人次;宣傳聲勢並不太足的四川博物院“梵天東土並蒂蓮華——公元400-700年印度與中國雕塑藝術大展”,觀眾超過了20萬人次;金沙遺址博物館《玉匯金沙——夏商時期玉文化》特展,前往共享玉文化盛宴的也超過了30萬人次。與此相對比的是,國內大型綜合博物館,大多一年的觀眾人次在200萬左右。

  精品多——這些大展展品高端,文化萬千。既有彰顯華夏悠久歷史的夏商玉器,也有展示絲路文化的敦煌臨摹壁畫、絲路文物,以及國外的繪畫、雕塑等精品文物。絲路展,200多件(套)文物幾乎都是各地博物館“鎮館之寶”。《帝國夏宮——俄羅斯彼得霍夫國家博物館藏文物特展》展出了來自俄羅斯彼得霍夫國家博物館的文物共計243件(套),其中俄羅斯國璽、油畫《彼得一世審訊皇儲阿列克謝》、俄羅斯皇家宴飲瓷器、葉卡捷琳娜二世寶座等均屬館藏珍品。而“現代之路”展的莫奈《睡蓮》真品更是價值兩億元人民币。

  這些精品亂花迷人眼,頻頻引爆話題和熱點。

  “曾經我們最擔心成都博物館因‘絲路之魂’展起點太高,后繼乏力。”成都博物館館長李明斌感慨,“現在看來,博物館的熱度、人們對高端文化的需求,遠遠超出了業內人士想象。”

  多頻共振 博物館熱創新了一種服務范例

  衡量美好生活,文化是一個重要尺度。博物館大熱背后正是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文化改革發展成果更多供給惠及全體人民的一個具體體現。

  去年召開的省兩會,推動更多的博物館免費開放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2017年舉辦的這些精品文物,均是免費參觀,受到熱烈追捧。而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最近剛剛宣布針對非紐約州居民收取門票費用。

  博物館錯時延時開放,也成為四川文化惠民推手的一大亮點。四川博物院、成都博物館等錯延時開放,讓一大批“上班族”晚上也有機會去逛這些高大上的展覽。

  “博物館熱”的多頻共振,主角還有博物館界從業人員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創新創造精神,創新展出產品,主動迎合市場需求。

  在7日的中印雕塑展上,成都觀眾楊麗萍是第二次前往觀展,“我從沒想過有一天自己能和博物館如此貼近。”在她的印象中,博物館永遠燈光昏暗、文物冰冷擺放、充滿距離感,“但是現在的博物館,越來越接地氣了。”

  越來越多的博物館放下身段學着講故事。

  李明斌告訴記者,絲路展,就是用文物講述了一個四川與絲路的精彩故事,打開了一幅絲路文化的絢麗畫卷。原本死氣沉沉的文物,成為“敘述”主角。看不懂怎麼辦?除了現場詳盡的免費語音導覽,包括樊錦詩等大家在內的22場專業講座,從不同的角度闡釋了敦煌壁畫以及絲路文物背后所蘊含的文化交流宏大背景。

  在中印雕塑展中,不僅有免費講解,現場還循環播放佛教文化傳播短片,讓觀眾直觀了解佛教雕塑藝術的流變;為讓觀眾了解殷墟出土的玉器歷史,金沙遺址博物館在“玉匯金沙”展期間,專門請出近年主持殷墟發掘的專家講述商王后婦好的傳奇故事……

  省文聯副主席、成都市政府參事李明泉研究員的話頗具代表性,雖然說的是絲路展,也是四川博物館熱的注腳。絲路展的轟動效應,為文化領域如何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精神文明需求,提供了一種范例。“博物館搭建起公眾與歷史文化的橋梁,而每一位觀眾蓬勃的求知欲,多頻共振,共同制造了一場文化盛宴。”(記者 吳曉鈴)

[責任編輯:蔚然 ]
網友評論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