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河湖連通工程作為生態公益性工程,不僅有難以衡量的公益價值,還改變了項目區的生產條件,在一定程度上對當地的經濟發展路徑產生積極影響。據初步估算,工程建設完成后,將為原本干旱的吉林西部新增養魚水面100萬畝,沼澤養蟹60萬畝,恢復蘆葦面積54萬畝,提供豐富的蓮、菱、魚、蝦、蟹、葦等資源,打造高端有機農產品,並提供大量工業原料,從而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湖泡的蓄水、地下水回補,可為區域內工農業生產和生活用水提供可靠保障,支撐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80萬畝,為糧食穩步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促進和带動以濕地為核心的生態旅游、綠色旅游迅猛發展。香港商報記者 冀文嫻
保障生態窪地蝶變生態經濟高地
在吉林省三大板塊區域經濟格局中,吉林省西部生態經濟區對全省的經濟增量、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至關重要,而水將是其中的關鍵。
根據相關規划,到2020年,吉林西部生態經濟區將基本形成生態經濟體系。到2030年實現全面發展,生態環境基本恢復到本底原貌,成為全國草原風光的生態高地,建成經濟繁榮、環境優美、生活幸福的國家級高效生態經濟區。
然而,盡管吉林西部土地平坦肥沃,光熱條件好,但干旱少雨和水資源短缺抑制了本區糧食增產;西部泡沼較淺且水溫高,漁業單產水平很高,但引水工程數量不足,且區域降水量較小,致使天然湖泡蓄水量少,養魚水面不足,漁業不能得到更好發展;水利工程建設滯后,缺少利用地表水的調蓄工程,造成蘆葦種植面積減少,草原面積退化嚴重;同時林業、旅游業、畜牧業等各業發展也受到了很大限制。地區生產力和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各業開發潛力均較大。西部地區無論是生態農業,還是經濟社會發展,都離不開「水」這個命脈。
吉林省委、省政府把加強河湖連通工程項目建設作為全省重點工程全力推進,向全省上下清晰傳達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增長與生態建設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明確信號。工程建設不僅恢復和保護生態,同時也兼顧農業灌溉、水產養殖、蘆葦種植、草原生態、旅游開發等各個方面,可以促進西部地區農業、漁業、旅游業和蘆葦加工業等多維度融合性發展,有利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省委書記巴音朝魯在松原召開的西部經濟區規划座談會上指出:西部開發建設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吉林是大自然的完美造化,西部潛力大,亮點多;河湖連通工程與哈達山等三大水利工程是西部生態的一場革命,生活、生產方式都發生了深刻變化,給西部人民的生活方式带來了一場革命;西部要走一條生態型經濟發展之路,生態成就很大,是經濟發展良好的基礎和條件。
河湖連通工程建成后,可恢復蘆葦種植和水產養殖,促進林業、蓄牧業、旅游業及房地產等相關行業的全面提升。能夠提供豐富的蓮、菱、魚、蝦、蟹、葦等資源,可打造高端有機農產品,提供大量工業原料,從而推動區域經濟發展;能夠淨化空氣、降解污染、調節氣候,恢復原有原始環境,特別是能夠改善向海、莫莫格、查干湖、波羅湖自然保護區景區的生態環境,带動當地的旅游業,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軟環境;能夠形成城市和較大鄉鎮親水環境,有利于促進房地產業發展,推動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大力提升當地居民的生活品味,打造出宜居的水環境,開發旅游項目及休鎔娛樂內容,引導農村產業轉型升級。
依水而興 生態農業得以全面發展
人類居住地因水而美,依水而興。通過實施河湖連通工程,吉林西部有水了,濕地生態修復了,不僅鳥多了,魚也多了,撂網多年的老漁民又撐起了船,撒開了網;有水了,林木更蔥郁,草兒更豐茂,沙化、鹽堿化的草原地塊也見少了;有水了,葦子塘更繁盛了,活水里也能淘出金子來。
吉林西部地區分布着大面積鹽堿荒地,是全省耕地后備資源的主要地區。依據國務院(國函[2009]103號)批覆的吉林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划(2006-2020年),西部平原地區要積極推進農用地整理和高標准農田建設,增加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需要水資源作為有力支撐。河湖連通工程可以增加可觀的灌溉面積,發揮巨大的灌溉效益,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有效阻止肥沃表土侵蝕、流失,提高土地生產力,有利于保障國家糧食「數量和質量」雙重安全。
白城市作為吉林省的糧產區,農業灌溉一直是城市用水的重要部分。河湖連通工程實施以來,通過合理配置水資源,每年增加農田灌溉水量近3億立方米,地下水最高時平均上漲了1.02米,約8000眼農田井得以恢復灌溉能力,擴大農田灌溉面積40萬畝。2013年、2014年白城市糧食連續兩年獲得大豐收,2014年白城市糧食產量達到了82.07億斤,創下了歷史新高。
吉林省西部地區水域資源受工業污染少,動植物資源豐富,為各種魚類的繁衍和漁業生產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漁業以水庫、湖泡、池塘養殖為主,盛產魚、蟹等各類水產品。水產品質量好,多屬無公害、綠色水產品。通過河湖連通供水工程,將增加吉林西部地區的魚塘和蟹塘面積,魚塘和蟹塘面積的增加將進一步增加該區域的產值。
據測算,湖連通工程將恢復改善養魚面積69.52萬畝,養蟹面積22.53萬畝。養魚和養蟹可創造的價值分別為11.12億元、5.41億元。據了解,白城市生態養殖業發展迅猛的通榆縣通過實施河湖連通工程,將境內的所有泡塘相連相通,工程共涉及向海、興隆、勝利3座大中型水庫和28個泡塘,總蓄水面積215平方公里,總蓄水量4.65億立方米。
目前,一期工程已實現3個水庫、11個泡塘和兩塊濕地的蓄水,總貯存地表水4.45億立方米。河湖連通工程的有效實施使全縣生態漁業呈現強勁的發展勢頭並呈現多樣化的發展趨勢。據統計,2014年全縣生態漁業年產值突破5000萬元,其中,河蟹、冷水魚等生態養殖產業就佔到了20%左右,而2014年白城市共增加養殖水面180萬畝,漁業產量達到了3.3萬噸,是近14年來最高產量。目前,國內領先的光伏牧業養殖、400萬頭生豬一體化項目、世界先進的原生態牧場……大型農業企業近年「紮堆」白城。「我們看中的就是白城豐富的農業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益海嘉里(白城)糧油食品工業公司總經理助理吳章濤說。
西部地區也是吉林省蘆葦的主要產區,在吉林西部生態經濟建設中發揮着越來越大的作用。蘆葦是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它既是一種經濟資源,更是一種生態資源。蘆葦屬于半水生、半陸生的植物,可防止土壤次生鹽漬化、滯留沉積物、有害有毒物質和富營養物質,有效降解環境的污染,以有機質的形式存貯碳元素,進而減少溫室效應。蘆葦濕地也是眾多動物、植物生育的理想場所。為此,蘆葦濕地除具有較高的生物生產能力的同時,也為人類提供了旅游場所和工業原材料。葦稈可作造紙和人造絲、人造棉原料,也供編織席、帘等用途,是一種具有較好經濟效益的作物。該區蘆葦面積廣闊,每年有大量的蘆葦被收割,然后被用于造紙、蓋房、葦席等生產中。實施該工程后,蘆葦濕地的面積也將增加60萬畝左右。
因水而美 生態旅游方興未艾
休閑娛樂功能是指生態系統或者景觀為人類提供觀賞、娛樂、旅游場所。比如莫莫格自然保護區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按景觀資源可分為:濕地草甸景觀類型、科爾沁沙地景觀類型、蘆葦沼澤景觀類型、濕地水域景觀類型、濕地草原景觀類型、濕地鳥類景觀類型和民俗風情景觀類型等八大旅游景觀。目前,這些資源資源已為人們所重視,吸引了大量的專家、學者及游人來科考、實習、觀賞和度假。
白城是實施河湖連通工程的主要地區,隨着濕地的回復、生態環境的巨大改善,近年來,該市以發展生態旅游為定位,以「一線八點」為引領,「串點成線、輻射带面」,全力打造「三大品牌」,精心培育「六大系列產品」,努力把白城建設成為東北地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生態旅游強市,以此带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
目前,白城已初步形成了以向海、莫莫格為核心的濕地生態風光游;以查干浩特、姜家店草原為代表的草原風光、蒙古族民俗游;以嫩江灣、哈爾淖及月亮湖等為載體的休閑度假游;以洮南府、城四家子古城和漢書遺址為代表的人文歷史景觀游;以哈爾淖、向海、月亮湖冬捕為載體的冰雪節慶游。2011年鎮賚縣被授予「白鶴之鄉」稱號;2012年大安市榮獲「中國休閑垂釣之鄉」稱號;通榆被命名「中國丹頂鶴之鄉」。2013年向海4A級旅游景區被評為首批全國低碳旅游示范區。2014年,白城市向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榮膺省級生態旅游示范區。
目前全市擁有國家A級景區13個,其中4A級風景區4個(向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莫莫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嫩江灣國家濕地公園、查干浩特旅游度假區),3A級風景區3個(通榆墨寶園、月亮泡水利風景區、嫩水韻白水利風景區),2A級風景區6個(鎮賚哈爾淖漁場度假村、大安五間房水島樂園、通榆興隆山黃榆景區、洮南四海明珠度假村、包拉溫都杏樹林景區、通榆縣瞻榆神榆森林公園),主要旅游景點150余處,星級賓館(酒店)10家,旅行社30家,專職導游員350名,直接從業人員近萬人,實現了白城市旅游產業在歷史上的新突破。5年來白城市旅游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生態旅游已成為吸引域內外游客、旅游收入保持兩位數增長的主導產品。2015年旅游收入達到46.1億元,同比增長20%,是2010年的3倍。
實際上,河湖連通工程本身在很多節點上就是景點,具有不可多得的觀賞性。去年夏天,記者來到向海水庫,在幾十米外就聽到了「嘩嘩」的響聲,原來水庫正在開閘放水,霍林河水穿閘而過涌入向海,湍急的河水在閘口與上下游交匯處激流勇進,勢如萬馬奔騰,聲若霹靂雷鳴。見到此情此景,很多游客表示歎為觀止,被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壯舉及成果所吸引。
河湖連通工程對向海生態的改善作用,在游客看來,首先便是這里碧波萬頃的壯美,葦葉輕搖、天高云淡、魚肥蝦壯的愜意。在仙鶴島上,丹頂鶴凌空翱翔,蘆葦溏中,魚兒自在嬉水。距離仙鶴島不遠處就是百鳥園,百鳥園的外形是一個巨大的「鳥籠」,造價高達100多萬元,外面的猛禽飛不進去,里面的鳥兒能被放飛。據工作人員介紹,這里的鳥兒多為他們救治和收留的受傷或誤食中毒的禽類,每年秋季他們會對恢復健康的鳥兒進行放飛。這里禽類很多,大鴇、黑天鵝、孔雀、翹鼻麻鴨、野鴨共居一處,和平相處。
一位游客對記者說,「我認為好的生態就應該是人們都喜愛的,大家都推崇的,能達成欣賞和享受共識的,自然界里和諧的,人與自然與生物的友好共處。到了向海,我對這種感受更加深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