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國」吉林逐鹿「飯碗霸權」

2018-05-07
來源:香港商報網
 
  以農耕立國的華夏文明,素來有很多以糧食有關的地理別稱,比如「魚米之鄉」、「天下糧倉」、「天府之國」等。但新中國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后,真正的「共和國糧倉」,其實非東北莫屬。而且,東北的黑土地之肥沃舉世無雙,糧食又是一年一熟,因此最優質的糧食、最高端的大米無疑都在東北。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與吉林省代表團會面的時候,就誇獎吉林大米好。但是,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東北的優質糧食和吉林的上等大米,在中國的糧食市場上還沒有獲得與其質量相匹配的名聲和身價。在農業現代化和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吉林和整個東北知恥后勇,奮起逐鹿中國糧食市場的「飯碗霸權」。去年年中,吉林省長蔣超良發出了吉林大米逐鹿中國的號令,誓以新機制和新辦法發奮圖強,同年11月蔣超良會見《香港商報》社長陳寅一行時表示:吉林大米在粵港澳有一定的知名度,希望藉助《香港商報》加大宣傳推介「吉林大米」品牌和拓展市場。切實落實習近平「吉林大米好」的「欽點」。
 
  優糧上米 天賜恩寵
 
  作為農業大省和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吉林堪稱東北的「米國」。吉林水稻種植歷史悠久,早在唐代,盧城(今吉林延邊至公主岭一带)之稻就已享譽華夏,到了清代更成為歷代皇室指定的禦用貢米。在漫長的稻作歷史中,吉林省稻區的廣大農民總結積累了一整套相應的栽培技術和栽培方法,良種良法配套,不斷提高水稻種植水平。從2001年開始,吉林糧食產量先后躍上400億斤、500億斤、600億斤和700億斤,去年達到706.56億斤。糧食單產位居全國第一,每年向國家提供600億斤商品糧。2014年農民人均收入首次突破萬元。吉林大米的優質,確實是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支撐的。吉林省位居東北平原腹地,地處松花江、圖們江、鴨綠江上游,是東北黑土带中最佳的土壤,由于植被茂盛,開發較晚,大量枯枝落葉經過千百年來的腐化、分解,形成了厚厚的腐殖質,黑土層深達40厘米到80厘米,富含氮、磷、鉀和各種有機物,土壤肥力較高,優質稻米種植面積佔95%以上。吉林省位于北緯41°-46°,是公認的優質水稻生產带,有着優越的水稻生產條件。吉林夏季日照時間長,高溫多雨,有利于水稻生長發育。秋季光照充分,晝夜溫差大,有利于糧食作物營養積累。全年降水量400毫米至900毫米,無霜期110天到150天,非常適合一年一季的優質粳稻生長。吉林省的主要河流有松花江、遼河、鴨綠江、圖們江等幾大水系,且均為上游,還有1600多條河流,800多個湖泊泡沼,水量充足,水質清澈,無污染,為水稻的種植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吉林的冬季寒冷干燥漫長,減少了病蟲害發生和農藥使用。吉林山青水碧,森林和草原面積大,自然環境好,稻區基本上沒有工業污染,各種有害物質和重金屬含量遠低于國家標准。近些年來,吉林稻區又根據時代的發展和市場需求,積極發展綠色和有機水稻生產,推廣施有機肥、人工除草、生物除蟲以及稻田養蟹、養鴨等生態種植方式,生產出了質量更好的有機和綠色大米。得天獨厚的農業自然條件,優良的品種和悠久的水稻栽培技術,孕育出了中國的優質水稻生產區,使吉林生產的水稻有機質和礦物質含量高,含有大量的維生素和氨基酸,營養豐富。碾出的大米潔白晶瑩,質地密實,重如砂、亮如玉、溢馨香,做出的米飯油、溢香,煮粥漿汁如乳,米香濃郁,有嚼頭、口感好、出飯多,堪稱米中精品。大米專家吉林省農科院院長吳興宏介紹,吉林是率先在全國啟動「優良食味水稻品種篩選試驗」的省份,目的就是篩選出優良食味水稻新品種,改變過去在品種審定中把產量作為第一標准的傳統。經過長期的培育和選擇,目前吉林水稻種植較多的自主創新品種有40多個,面積佔全省水稻種植面積的95%以上。
 
  宏圖既展 霸業初成
 
  面對充滿競爭力的市場,吉林省結合實施「健康米」工程,依托當地品牌建設核心企業,推進稻谷加工產業向上游的生產領域和下游的銷售領域延伸。抓標准化水稻種植基地建設。計划到2017年,吉林省水稻主產區標准化示范區項目實現全覆蓋;「三品一標」水稻標准化生產基地由目前的300萬畝增加到500萬畝;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由目前的76%提高到90%。大力發展訂單農業,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引導農民按照企業要求優化水稻種植品種,提供穩定、優質糧源。積極拓展大米銷售市場。結合吉林大米品牌宣傳工作,組織大米企業通過展會和建立銷售網絡等形式,重點在京、津、滬、浙、閩、粵等地推介產品,拓展市場。
 
  為讓吉林大米在市場上靚起來,吉林省注冊了「吉林大米」商標和相關LOGO地理產品標志產品,為大米起好名。在統一品牌下,突出抓「西部弱堿大米、中部黑土有機大米、東部火山岩大米」三大優質系列產品,精選松糧、東福、柳河大米姐等7戶優勢企業構建吉林大米產業聯盟,授權使用商標,資源共享,抱團出擊,合力打造品牌。
 
  在確保質量的基礎上,吉林省加大「好大米」形象宣傳。去年,先后在海口、西安、北京等城市舉辦推介會20余場,每一次推介會,好吃、筋道、糯香的各類大米都被搶購一空,隨之而來的大訂單讓一些企業都不敢輕易簽收。此外,吉林依托長春國家糧食交易中心,建立了「吉林大米網」,開展吉林大米相關信息發布、產銷對接和第三方仲裁等服務,以政府形象作信譽保證,既搭建了銷售平台,也確保了質量和秩序。吉林還引導地方和企業將銷售觸角延伸到消費者家門口,60家大米企業以「吉林大米」為統一標識,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地設立品牌直營店和商超專櫃近2000個,並進入到大型連鎖超市銷售網絡。各企業在淘寶、京東、1號店等開設網店276個,去年網上銷售大米27萬單。淘寶網好評率99.97%,「吉林大米館」連續19個月被評為「金牌賣家」。
 
  米中王者定逐鹿大計
 
  論質量,吉林大米無疑是米中王者,但很遺憾,只是個「無冕之王」、「未價之王」。吉林省副省長隋忠誠說,吉林大米的美名,其實歷史悠久。從早在唐代渤海國時期的「盧城之稻」,再到清代皇室的禦用貢米,再到新中國成立后國宴專用米。吉林大米算得上是「老字號」產品,但中國米業市場的江湖中,卻一直居于「有品無價」的邊緣地位,令人扼腕痛惜。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欽點」了吉林大米的質量。當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吉林,並再次鼓勵吉林要念好「山海經」,唱好「林草戲」,打好「豆米牌」。吉林大米,無疑是吉林省農業的一張好牌。吉林上下如夢方醒、知恥后勇。蔣超良根據習近平的指示,制定了吉林大米逐鹿「中國飯碗霸權」的「宏圖霸業」。他為吉林「健康米」工程作出批示:「健康米」工程應注入新的機制,要落實習近平「吉林大米好」的評價,必須集中打造1個至2個品牌的吉林大米。去年11月,吉林市委書記趙靜波在會見香港商報社長陳寅一行時也介紹了吉林市土壤、水質等得天獨厚的天然優勢種植大米好大米的優勢。考察采訪團在吉林市采訪期間,還與「大荒地」、「舒蘭貢米」、「萬昌大米」等當地知名大米加工營銷企業進行了座談。在深入交流中,這些大米企業表達了拓展香港、廣東市場的強烈願望。香港商報等采訪團成員表示,願意發揮自身平台的優勢,為企業拓展市場、吸引投資鋪路搭橋。為此,吉林省糧食局進一步明確了大米品牌建設的工作思路:重點依托省內50家大型集水稻種植、加工、營銷為一體的產業化龍頭企業,突出東部火山岩、中部黑土地、西部弱堿土的區域生態特點,推動資源整合,培育優勢品牌,努力打造代表吉林特色品牌;以中高端消費群體為目標,以央視、省際衛視等高端媒體為平台,藉助全國、區域性有影響力的高端展會,精准覆蓋,持續性的宣傳推介,提升吉林大米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場的認可度;以「互聯網+吉林大米」為載體,以產業聯盟為基礎,以大型連鎖商超為依托,以直營體驗店為突破口,在線線下聯動,培育並不斷擴大吉林大米穩固的消費群體,力爭在「十三五」期間把吉林大米品牌叫響全國。(記者冀文嫻)

 

[責任編輯:李振陽 ]
網友評論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