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大禹治水以來,盡管中國的治水思想多有嬗變,但有一點是亙古未變的,那就是要順應自然規律。新時期的中國治水思想更加強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着力打造山清水秀、河暢湖美的美好家園。
從吉林省省委書記巴音朝魯為吉林西部河湖連通工程所賦詩句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一水利基礎設施的生態價值,因為「水豐沛」,西部干旱的生態環境將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濕地功能得以彰顯,鶴飛翔集、花鮮荷青,草原豐茂、牛羊成群。
去年金秋十月時,記者走進位于吉林省西部通榆縣境內的向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看到滿眼的愜意與悠然。一抹漸斜的夕陽灑落下耀眼的余暉,映襯着湛藍的湖水、金黃的葦蕩、浩渺的草場,其間有遲遷的候鳥駐足流連,或翩翩起舞,或引頸和鳴。在動與靜之間,為這片廣闊的濕地平添了更多的秀美與和諧。香港商報記者 冀文嫻
修復濕地 「生命搖籃」為美麗吉林添彩
吉林西部河湖連通供水工程是建設美麗吉林,構建「東西兩带」生態安全格局的重大舉措,能夠實現以西部草原濕地恢復带為骨架,以重點生態功能區為支撐,以點狀分布為重要組成部分的西部生態安全带。
上世紀中葉,吉林西部洮兒河、霍林河、嫩江洪水豐富,根據衛星遙感影像提取的泡沼濕地分布數據表明,規划范圍內湖泡、濕地面積達6596 平方公里,其中濕地5593 平方公里,湖泡水面1003平方公里,蘆葦等植物生長茂密,野生動物種類繁多。進入70年代,霍林河、洮兒河等連續多年出現斷流,受地下水位下降和河道斷流影響,西部濕地生態系統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致使許多湖泡處于干涸狀態,形成大面積鹽堿地,湖泡、濕地面積已大幅萎縮至3883平方公里,其中濕地面積2441平方公里,湖泡水面1442平方公里。
濕地面積由50年代的5593平方公里一度減少到2441 平方公里,萎縮了一半以上;生態系統功能退化,草原、土壤沙化,鹽堿化日趨嚴重,生態環境十分脆弱。濕地作為「生命的搖籃」和「地球之腎」,特別在吉林西部地區的氣候條件下,是最寶貴的生態資源,在抵禦洪水、調節徑流、控制污染、調節氣候、美化環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嫩江、松花江(三岔河口以上)、洮兒河等流域面積大,河槽調蓄能力強,洪水持續時間長,可供利用的雨洪資源豐富。
雨水利用是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重要措施之一,通過河湖連通工程增加湖泡濕地面積,能夠有效利用地區雨水資源,間接地補充水資源。湖泡蓄水及濕地恢復后,集雨范圍內的當地降雨可以得到有效利用。吉林西部河湖連通工程,首先依托西部自然河湖水系和已建重大水利工程設施,在鹽堿地集中分布區東南緣構建水田、葦田和泡沼等自然屏障,有效控制鹽堿地擴移;其次,強化北部鹽堿地治理,最大程度恢復退化湖泊濕地;第三,對現存濕地,包括莫莫格、向海、查干湖、波羅湖等國家及國際重要濕地,加強修復和保育濕地生態環境;第四,防止霍林河尾閭區泡沼群繼續退化成鹽堿地,保證區域生態安全;第五,防治科爾沁沙地東部邊緣進一步發展。從而架構起利用雨洪資源對吉林西部生態環境進行修復的格局。
據測算,工程建成后,到2030年的平均總引水量將達到54743萬立方米,其中引洪水總量為33216萬立方米,常態引水總量為21527萬立方米。工程可恢復、改善濕地面積980平方公里,其中恢復濕地面積602.4平方公里,改善濕地面積377.3平方公里,使區域內的濕地面積達到3044平方公里;增加水面面積454平方公里,區域湖泡、水庫面積達到1895.5平方公里;可恢復擴大項目區湖泡、濕地總面積至4939平方公里。工程將使區域內湖泡濕地面積恢復到上世紀50年代70%~80%的水平,形成河網密布的水系。通過實施河湖連通試點工程,在白城,曾經干旱的泡澤、魚塘、水庫、濕地的水文狀況得到了有效改善,蒸發量增加,區域水分循環良好,數百平方公里風沙干旱區域生態逐步得到恢復。「草原的草平均高了兩厘米。」白城畜牧局副局長張春雨說,「現在草原沙化、堿化速度明顯減慢。」
通榆縣歷來在白城最旱,降雨最少,據觀測,2015年地下水位升高了近1米左右,平均降水量現在已接近500毫米,沒有「河湖連通」工程這絕對不可想象。
調蓄洪水防止災害 涵養水源保護土壤
由于吉林西部河湖連通工程利用的主要是雨洪水資源,其所恢復的大面積濕地生態系統具有強大的補水和蓄水功能,在洪水期可以蓄積大量的洪水,緩解洪峰造成的損失;同時,儲備大量的水資源在干旱季節可為人類提供生產生活用水。
例如,吉林西部地區的莫莫格濕地水源補給主要依靠嫩江、洮兒河以及二龍濤河、呼爾達河兩條季節性河流,二龍濤河、呼爾達河最終分別注入洮兒河與嫩江。由于一江一河的徑流,特別是二龍濤河河水進入該區后,失去明顯河床,其流域內形成星羅棋布的泡沼、湖泊,其中較大的有月亮泡、哈爾撓水庫等,月亮泡水面面積為8100公頃,哈爾撓水庫水面面積為2600公頃。
嫩江、洮兒河、霍林河為西部地區的主要河流,來水主要以洪水形式出現,比較集中,每年汛期的防洪壓力比較大。其中,洮兒河流經洮北、洮南、鎮賚、大安、四縣(市、區),在月亮泡水庫通過漢書閘注入嫩江,流域面積3.31萬平方公里,吉林省境內干流長302.3公里,流域面積1.01萬平方公里。工程設計防洪標准三頂召以上30年一遇,鎮西至蛟流河口流量1987立方米/秒,蛟流河口至三頂召流量2115 立方米/秒,三頂召以下20年一遇,流量1847立方米/秒。工程可以保護沿岸38個鄉鎮(場)耕地198.42萬畝、人口65.4萬人、草原256.6萬畝和平齊、長白鐵路,白齊、圖烏公路及通訊、水利電力等設施。
吉林西部濕地調蓄洪水作用機制在于其巨大的儲水功能。吉林西部濕地土壤具有巨大的儲水能力,這與其地貌類型和水位的消長規律有關。吉林西部濕地生態系統涵養水分功能主要表現為:截留降水,增加土壤下滲、抑制蒸發、緩和地表徑流和增加降水等,這些功能主要可直接影響河流的水位變化,並能將降雨產生的地表徑流轉化為土壤徑流和地下徑流,或者通過蒸發蒸騰的方式將水分返回大氣中,進行大范圍的水分循環,對大氣降水進行再分配。
同時,由于濕地具有特殊的植被和特殊的潮濕環境,因而具有防止土壤因風、徑流和其他移動過程而流失的作用。濕地植被有阻滯河流中沉積物的移動,促進沉積物沉降和沉積作用。這種作用會使濕地儲存淤泥,從而實現新生造陸功能。
例如,莫莫格濕地植物對土壤的保護就包括:保護土壤減少土壤侵蝕,防止泥沙滯留與淤積,由于其具有蓄水功能,可減少土壤肥力流失;同時對防沙固沙也起到一定作用,從而減少了自然災害的發生,有助于沼澤土向草甸土的演替,最終可以成為被人類利用的肥沃土壤。
洮南市西南部的泉眼泡、四海泡、小香海泡等,風災經常發生,每遇大風,干涸多年的庫底沙塵四起。2013年,吉林省水利廳通過調研,針對當年洮兒河春汛較大的實際,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引水為贏」要求,與洮南市政府共同研究墊資500余萬元,先期啟動了洮南應急補水項目,沿創業三干渠向位于創業水庫南側的泉眼泡、四海泡、小香海泡、張家泡等多個湖泡進行補水。對原有創業三干渠進行了疏通整修,清淤加固渠道15公里,新修渠道8.7公里,向下游湖泡應急補水。汛期引洪水量約11000萬立方米,連通湖泡全部蓄滿,扣除輸水損失后,蓄水總量達到7900萬立方米。在改善當地氣候,涵養水源,防風固沙的同時,也有效分蓄了洮兒河洪水,減輕了月亮泡水庫的防洪壓力,項目的綜合效益相當明顯。
美化環境 構建天人合一的生態淨土
吉林西部河湖連通工程建成后所具有的濕地生態服務功能不僅包括大量水資源、農產品、水產品而且具有巨大的環境調節功能和環境效益,在調節氣候、控制土壤侵蝕、均化洪水、降解污染物、美化環境等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同時,濕地還是一個豐富的遺傳基因庫,特別是珍稀瀕危物種的存續具有難以估量的重要價值。
通過濕地及濕地植物的水分循環可以改變或調節局部小氣候。吉林西部濕地表面湖沼眾多,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水面蒸發和植物蒸騰作用都很強烈。以蘆葦為例,蘆葦是濕地主要的植物資源,素有「第二森林」之美稱。蘆葦根系從土壤吸收大量水分后,大部分通過莖葉的氣孔以水汽的形態逸入大氣中,能有效地淨化空氣,調節區域小氣候。濕地是天然的過濾器,具有降解和去除環境污染的作用。以常見的濕地植物蘆葦為例,蘆葦對水體中污染物質的吸收、代謝、分解、積累和減輕水體富營養化等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對大腸杆菌、酚、氯化物、有機氯、磷酸鹽、高分子物質、重金屬鹽類懸浮物等的淨化作用明顯。吉林西部濕地內植物群落主要有苔草-小葉章、蘆葦-堿蓬等,濕地生態系統通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與大氣交換二氧化碳與氧氣,對維持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與氧氣的動態平衡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濕地中的一些植物還具有吸收空氣中有害氣體的功能,能有效調節大氣組分。沼澤有很大的生物生產效能,植物在有機質形成過程中,不斷吸收二氧化碳和其他氣體,特別是一些有害的氣體。沼澤地上的氧氣則很少消耗于死亡植物殘體的分解。沼澤還能吸收空氣中粉塵及攜带的各種細菌,從而起到淨化空氣的作用。蘆葦不但能夠濕潤空氣,而且能夠通過光合作用吸收空氣中大量的二氧化碳。
吉林西部地區大型濕地斑塊分布在向海、查干湖及霍林河河道處,濕地連通性好,為生物生存提供多種生態環境。僅向海濕地就有600種植物,野生動物魚類20余種,獸類37種,鳥類286種,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鳥類丹頂鶴(Grus japonensis)、白鸛、大鴇等8種,二類保護鳥類30余種;脊椎動物有175 種。
在莫莫格自然保護區,搞鳥類監測與研究已經有7年多時間的秦博感觸頗深。「引嫩入莫」濕地補水工程,還原了這里本來的碧野藍天,水肥草美,鶴舞鶯飛。據統計,莫莫格自然保護區的白鶴,十年前公布的官方數據400只左右,現在全球大概是3800只左右,而目前莫莫格停留的有3600-3700只左右。
補水后向海濕地日漸水草豐茂,多年不見的東方白鸛、白頭鶴等珍稀物種得以重回。去年11月,國際鶴類基金會副主席吉姆·哈里斯,美國國家地質調查局路易斯安那洲野生動物分部主任、美國路易斯安那洲大學教授塞米,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局克拉馬斯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總工程师約翰及國家環志中心江紅星博士等一行5人來到吉林向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進行考察,並在保護區管理局舉辦了吉林向海濕地恢復與管理研討會。吉姆對向海濕地保護工作取得的成就非常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