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城劉王溝是中華劉氏發祥祖庭
——劉累故里在翼城暨中華龍文化溯源研討會召開
【香港商報網訊】 近日, 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薈聚翼城,追溯中華龍文化源頭,探討劉累故里在山西省翼城縣,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龍圖騰崇拜。
此次劉累故里在翼城暨中華龍文化溯源研討會由山西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翼城縣政府聯合舉辦,以“劉累故里在翼城”“弘揚龍文化,傳承龍精神”為主題,讓全社會進一步認識了解唐堯故地翼城在龍文化形成過程中的歷史地位和作用,打響“劉累故里與龍文化”這張品牌,為發展全域旅游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劉累,遠古部落聯盟陶唐氏首領堯的后裔,是被史學界所認同的劉姓歷史上第一位名人,是國內外劉姓所信奉的禦龍堂劉氏始祖。劉累的事跡最早記載于戰國時成書的《竹書紀年》《左傳》。在其他文獻中的記載內容較多。據歷代《翼城縣志》記載,劉累出生在翼城縣劉王溝,即今橋上鎮劉王溝村,相傳劉累出生時,手掌的紋路構成了一個“累”字形狀,很是神異,父親便給他起名累。劉累長大后,愛戲水釣魚,且力氣過人,曾拜聞喜董澤一带的豢龍氏研習豢龍之術,在今王莊鄉的丹陵一带學習擾龍之藝,至今這里仍有丹淵、龍藝等地名。劉累主要生活在夏代孔甲年間,曾在河南帝都原城為孔甲豢龍,賜為禦龍氏,並受封唐侯,定都在今南唐鄉云(龍)唐村。翼城劉王溝有“劉累故里”青石匾,龍女村有劉累學擾龍之遺跡。
天下唐人,老家翼城。翼城地處黃河流域汾澮之間,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7000多年前的“棗園文化”,留下了舊石器時代人類童年蹣跚的腳步;堯封唐侯、舜耕歷山、后稷稼穡、禹封丹朱、劉累豢龍等傳說口耳相傳,印證着翼城上古時期的璀璨文明;3000多年前,周成王剪桐封弟,唐叔虞建都于翼城,是名副其實的三晉源頭,其后燮父改晉、王賜蘇鐘、文侯勤王、獻公拓疆、文公稱霸等重大事件在這里上演,留下了割股奉君、程嬰救孤、罕夷點兵、董狐直筆等膾炙人口的典故,彰顯了翼城人從古到今流淌在血液里生生不息的龍的精神。
山西省社會科學院首席研究員李吉認為,中華劉氏為帝堯陶唐氏之后,尊夏代禦龍氏劉累為第一顯祖。山西翼城為帝堯古唐之地、禦龍氏劉累故里,追本溯源,山西翼城當是中華劉氏的發祥祖庭。
原空軍飛行學院教授、臨汾市三晉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藺長旺從陶寺遺址出土的龍盤,堯受封的唐地和陶地,論證古唐國的核心地带就在翼城,劉累做為堯的后裔,一代唐侯,生長居處于翼城名實相符,可成定論。
省考古研究所田建文、吉瑎璋兩位研究員從巜左傳》、《國語》記載的劉累豢龍以及”龍降降郊"等記載,與翼城作為古唐國的地理環境結合起來,認為劉累故里在翼城或者這里留有大量劉累的傳說和遺跡有其合理性,今后應在尋找夏代遺址上做文章,為劉累故里在翼城尋求考古支撐。
華東师大近代史社會研究中心博士生導师錢杭,首都师大歷史系教授、博導王永平,山西省社科院党組成員、副院長侯廣章等專家學者認為,翼城是個有優秀文化傳承和優越地理環境的好地方。其地處秦、晉、豫三省腹地,素有“晉南咽喉,平陽門戶”之稱,夏商周以來,這里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生活環境就為三晉大地乃至整個中華文明的發展鋪就了良好的物質基礎,翻閱浩繁的史籍經典,雖歷經數千年歷史的蕩滌,但像晉南臨汾、翼城這片區域依然頻頻可見:上起傳說中五帝時期的唐堯、虞禹,到馴龍之劉累,再到春秋五霸之文公重耳,以及諸多的古建、碑碣等。這些圍繞晉南翼城一带無論傳說故事、民間信俗,還是文化遺跡、史籍資料,都在中華文明的寶庫中佔據十分重要的位置,對研究上古三代和晉國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發掘于上世紀末的翼城棗園新石器文化遺址、2007年發掘的翼城隆化大河口西周墓地,以及2011年發掘的翼城葦溝——北壽城西周文化遺址等,這些重大的考古發現都從考古學的角度,科學地向世人詮釋了翼城在晉文化及整個中華文明進程中的地位。
與會專家學者認為,劉累為唐堯之后,龍的傳人,其宗支嫡派歷夏、商、周三代都曾受封為唐公,生活于翼城,奉守堯祠,傳承唐堯血脈,歷時達千年以上。至成王滅唐,唐堯后裔枝開葉散,衍分為唐、劉、杜、范、韋、祁諸支。追本溯源,都與劉累有直接或間接的傳承文脈,而劉氏則是劉累的嫡派宗支。故而劉累被眾多的劉氏族譜奉為開宗立姓之祖,劉累故里——翼城劉王溝當是中華劉氏發祥祖庭。建議下一步工作從三個方面着手:打好基礎,深化研討成果;擴大影響,助力全域旅游;精准施策,形成長效機制。
翼城縣人民政府縣長高永賢表示,劉累故里在翼城暨中華龍文化溯源研討會,讓“劉累故里,龍興之地”這張名片更亮了,中華龍文化的源頭也更清晰了,做“劉累故里在翼城”這篇文章的底氣也就更足了。橋上鎮劉王溝這一名不見經傳的小村也將龍飛鳳翔,飛出翼城、飛向山西、飛向全國、飛向世界。這次會議的召開,將會吸引更多的劉氏宗親會成員前來尋根問祖,孕育着無限商機。同時,也為今后的相互交流提供了交流平台,更有利于中華龍文化在翼城發揚光大,並產生良好的連鎖效應,為翼城發展全域旅游和實現經濟轉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張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