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湖南 > 善行中国

在土布紗繡裏找尋春天——訪邵陽土布紗繡非物質文化傳承人鄒桂花

2019-06-10
来源:香港商报网

  【香港商報網訊】質樸的土布上,一朵梅花便迎來了春天;古拙的錢包上,幾朵待放的荷花等待着夏日的清涼。6月5日,湖南邵陽市雙清區魏源文化市場「經緯湘繡藝術館」館主、邵陽土布紗繡傳承人鄒桂花從銀川載譽歸來。

 
  邵陽土布紗繡,俗稱「繡花」。土布經過草本植物染成藍、白、紅、黑等顏色後,製成床上用的大喜布、民族服飾布,這些布料再加工成鞋子、帽子、提包、袖套、圍兜等其他的生活用品。為了讓這些生活用品更具美感,婦女們便在布面繡上美麗的圖案。
 
  下崗女工承襲祖業
 
 
  鄒桂花今年40歲,人如其名,像一朵樸實淡雅的桂花。1997年,她從邵陽一技校工藝設計專業畢業後,先是在邵陽汽配公司工作兩年,後來不幸下崗。鄒桂花沒有過多怨言,遵從愛好,在一個畫室呆了7年,一邊學繪畫、設計等技藝,一邊思考着新的出路。鄒桂花的祖上以繡花為業,天姿聰穎的她七、八歲便跟奶奶和媽媽學會了繡花。那些散落在鞋、桌布、圍裙、帽子上的花朵和圖案,傾注了自己大量的心血。在習繡的過程中,一顆種子在幼小的心裏慢慢生根發芽:長大後一定要做一名優秀的繡花師,讓更多的人欣賞自己的繡花作品。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到長沙參觀了一場湘繡展覽,被巧奪天工、精美絕倫的湘繡作品所感染。久久彷徨的心豁然開朗:自己有苦練多年的繡花技藝,何不朝湘繡行業進軍呢?
 
  2008年,經過兩年的湘繡技藝學習,在沒有過多精心準備的情況下,鄒桂花的「經緯湘繡藝術館」悄然開張了。生意一直不瘟不火,但尚能養家糊口。對於一個視繡花為生命的人來說,這已經足夠。在製作經營好湘繡作品的同時,一絲不安始終在鄒桂花心頭縈繞,久久不能散去。那就是機繡逐漸取代了手工刺繡,邵陽土布紗繡日漸式微,幾乎到了無人問津的地步。這可是祖上世世代代為之獻身的事業啊!
 
  傳授技藝矢志不渝
 
 
  鄒桂花出身於土布紗繡世家。明代時期,鄒氏先祖由湘西遷入現在的湘鄉漣源李子凹地段,常年製作土布紗繡;清光緒年間鄒桂花14代祖先遷入洞口縣高沙鎮,開染織廠,制帽,制衣,繡花。新中國成立後,鄒桂花的媽媽曾玉金得到奶奶黃了鳳的指點,精於在衣物、鞋帽上繡花。鄒桂花更是「青出於藍勝於藍」,在古老的繡法上推陳出新,增添了實用性和觀賞性。
 
  鄒桂花潛心鑽研土布紗繡技藝,手藝日益精進。這其中付出多少艱辛汗水,只有她和工作臺知道。經她手繡出的作品,針腳縝密,構圖新穎,藝術底蘊深厚,深受一些愛好傳統文化的有識之士賞識。為了將這一手藝傳承下去,她先後在市聾啞學校和雙清區開辦培訓班,共培訓300餘人,親手傳授數十人。女兒龍潔,現為在校大學生,深受母親薰陶。5歲開始學習繪畫,10歲跟隨鄒桂花學習刺繡,15歲協助鄒桂花創作《輪回》並獲獎,18歲能獨立創作。另收弟子幾名,經鄒桂花傾心相授,技藝嫺熟。今年4月,雙清區文化旅遊廣電體育局將邵陽土布紗繡專案列入保護名錄,申請將鄒桂花確定為市級「非遺」傳承人,她始覺一絲欣慰。
 
  為促進土布紗繡技藝這一非物質文化的傳承,鄒桂花還與市殘聯合作,為殘疾人士提供就業基地,先後解決或介紹工作10餘人。41歲的雷應姣是一名從小患有小兒麻痹症的殘疾人,經市殘聯介紹在「經緯湘繡藝術館」工作,月收入1200餘元。「鄒總非常和靄可親,我們有不懂的,她總是不厭其煩、耐心細緻地手把手教我。等學會了技術,我也想開土布紗繡店,將這一技藝傳承下去。」當問及鄒桂花及以後的打算,雷應姣如是說。
 
  創新引領再啟征程
 
 
  十餘年來,鄒桂花的作品因做工精細、構思精巧在全國各地屢獲大獎。《太陽花》獲2011年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銅獎,《秋韻》獲2016年度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2017年,《趕牧圖》《秋韻》入展第六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非物質文化展。2018年,鄒桂花在手工作坊的基礎上,申辦了經緯湘繡藝術公司、綺蘭繡坊及邵陽綺蘭紗湘苗繡研究所,不斷研發貼近時代、貼近生活的產品,深受顧客的歡迎。她同時招收徒弟,教習土布紗繡技藝。本次在銀川斬獲首屆「賞石藝術」 文化旅遊博覽會暨「一帶一路」婦女手工創業創新專案成果展特等獎,帶去參展的土布紗繡大單肩包、擺件等大受歡迎,被搶購一空,這是鄒桂花始料未及的。
 
  「不管前面的路有多難走,我一定盡自己的力量將邵陽土布紗繡技藝這一代表祖上榮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會承下去!」面對鏡頭,鄒桂花眼裏亮着堅毅的光。(劉洗湧 周志斌 劉恩權)
 
[责任编辑:实习生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