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江苏 > 特别报道

江蘇海門推進「滬海融合」 賦能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2019-10-31
来源:香港商报网
  【香港商報網訊】「海門將秉持『海納百川、強毅力行』新時代的海門精神,高舉高質量發展大旗,在推動滬海融合中,開啟創業新征程。」10月30日,江蘇海門市委書記陳勇在上海浦東新區舉辦的2019江蘇海門(上海)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說明會上對400多位來自央企國企、金融機構、科研院所、知名高校、大型民企的負責人和專家學者真誠表態,海門將全力以赴提供優質的營商環境和舒心的生活環境,與赴海創業者共享海門美好的明天。
 
海門市委書記陳勇致辭
 
  陳勇表示,每年在上海舉辦高質量發展說明會,就是介紹海門一年來高質量發展的工作業績。他用七個千億介紹海門的高質量發展成果。2018年,海門完成GDP1249億元,實現工業應稅銷售1053億元,現代建築、現代家紡、先進裝備製造業三大千億級支柱產業規模分別超1800億、1200億、1100億,存貸款餘額超1600億,城鄉居民儲蓄超1000億。
 
  「海門與上海一衣帶水,地域相連、人緣相親、文化相通、經濟相融,是上海北大門的「窗口」。海門與上海的合作既有歷史淵源,也是歷史潮流。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海門緊急依靠上海的輻射作用,經濟社會飛速發展。」陳勇表示,海門將始終把對接上海作為最重要的發展方向和最現實的路徑選擇,加快邁向上海都市圈同城發展新時代,奮力爭當「南通推動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開路先鋒」。
 
20個滬海合作項目文本分批交換,總投資超300億元
 
  近年來,海門大力實施對接上海「55580」三年行動計劃,持續推動與上海全方位、寬領域、深層次的交流合作。三年來,引進滬籍超億元重大產業項目80個、總投資超200億元,涉及先進裝備製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領域。建成海寶工業園、復旦復華高新園、復旦科技園等3個滬海合作共建園區。東華大學(紡織學院)在海門疊石橋設立家紡研發中心,中國科學院藥物創新研究院海門新葯創製中心掛牌成立。特色文化上海展示周、「張謇故里 詩畫海門」文旅品牌等進一步唱響,每年上海到海門投資考察和觀光旅遊的人次突破250萬。同時,充分發揮上海海門商會橋樑紐帶作用,實現對接交流常態化。
 
  「海門搶抓南通打造『滬蘇跨江融合試驗區』機遇,緊扣上海北大門『窗口』定位,不斷加強與上海全方位、寬領域、深層次的交流合作,更加充分釋放滬海兩地『同城效應』。」 海門市長郭曉敏介紹,當前,「一帶一路」倡議和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的實質性推進,給海門新一輪發展帶來了百年未有的重大機遇。隨着北沿江高鐵、南通新機場、通州灣新出海口等一批與海門密切關聯的區域重特大交通樞紐工程規劃建設,未來幾年,滬海通勤將更加便利,海門將全面融入上海「半小時經濟圈」。
 
  海門將搶抓機遇,融入上海「五個中心」建設,圍繞「打造上海高端製造業配套基地、上海科技創新產業化基地、上海休閑旅遊重要目的地、上海農產品首選供應基地、上海公共資源服務合作基地」五大基地,進一步推進與上海的產業協同,強化面向上海招商引資,加快推動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現代服務業和城鎮開發互動並進,加速構建特色鮮明的現代產業體系。找准融合點,持續抓突破,積極接受上海輻射,參與上海建設,服務上海發展,做好融合發展工作。
 
  「海門『不見面審批、零缺陷服務、精準化監管』品牌效應不斷放大,簡政放權創新創業環境評價江蘇領先,政務服務綜合標準化建設建成全國樣本。」郭曉敏介紹,海門將積極複製用好上海自貿區改革創新經驗,推動資源跨區域統籌配置,打造標準互通、開放一流的營商環境。
 
  在招才引智上,海門出台了「人才新政10條」,鼓勵企業引育「高精尖缺」人才,市財政對年薪超出30萬元部分的20%,3年內給予每人每年最高30萬元補助。對企業引進的本科以上青年人才,給予最高18萬元崗位津貼和15萬元購房補貼。今年,海門還將高標準規劃建設1.5萬平方米人才公寓,為企業招才留才解決後顧之憂。同時,在醫療、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務和民生領域開展廣泛合作,促進與上海公共服務資源的互聯共享,實現滬海城市功能互補。(杜林 趙振華 俞新美)
 
[责任编辑:薛正轩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