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河南 > 特别报道

河南省政協委員潘偉斌:做好文明探源工程 重在對考古成果的深度解讀和展示創新

2024-01-28
来源:香港商報網

    河南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和核心區,也是中國現代考古學的誕生地,河南考古人在前人的基礎上辛勤工作,就人類的起源、農業企業、文化發展、文明起源、社會形態的形成和國家起源等重大課題,做出了巨大成就,「裴李崗文化」、「二裏頭文化」、「二里崗文化」等的發現、命名和研究成果,證實了河南是中華文明從多元走向一體的核心區,為構建中華文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出了獨有的貢獻。

    在2024年河南省兩會期間,河南省政協委員、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國魏晉南北朝研究中心主任潘偉斌表示,2001年,國家啟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在中原地區選定的6大重點研究的遺址中,河南獨佔5處。2021年評選出的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中,河南佔有14項,遠遠高於第二名陝西省的11項,第三名山東省的6項。截至目前,河南入選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項目總數達53項,遠超第二名陝西省(29項)和第三名江蘇省(22)項加起來之和,居全國首位。這些重大考古發現中,有一半都與文明探源研究有關。考古成果展示了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彰顯了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為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支撐。

    如何更好的推進這一重工程和有效展示考古和科研成果,潘偉斌建議:

    文明探源工程,重在對考古成果的深度解讀。中國文化有着自己的特點,與其他文明古國都不同。中華民族綿延不絕,生生不息,延續至今,不僅語言、文字得以傳續下來,還有大量古代典籍和風俗習慣、典章制度得到了很好的保留,是一種僅存的活體文明。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極為少有和獨特,是民族和文明肇始、發展、繁盛的活化石,具有標杆性,完整性和鮮活性。

    不同的文化和文明,孕育出來了不同的世界觀、不同的思維方式和邏輯體系,造就了對同一問題的不同認識,不同的理解,解決問題的方式和方法也有不同。中華民族是獨立的東方文明體系,之所以能夠延續數千年,得益於祖先不斷積累和傳承下來豐富的精神財富,是值得繼續傳承和發揚光大。

    「我們的文化具有獨特性,在文明探源研究中,我們最有資格,應該最有發言權,不應該受到西方學者的過渡干擾和左右。我們應該牢牢把握主動權,佔據主體權,擁有發言權,享有成果發表的權威性。」

    潘偉斌認為,中華文明有傳承下來的文字和民族習俗、各種文獻,文明探源可供參考,研究中,應該充分利用好這些資源。除了考古和考古發現外,應加大對古文獻的研究,充分結合歷史文獻,才能解決好在文明探源中所遇到的難題,正確解讀考古發現中的許多問題。

    潘偉斌說:「文明探源重在對考古資料的深度闡釋和成果的有效展示,展示對文明探源工作意義重大,既可以讓公眾及時了解進展情況,最新成果,又可以增強廣大民眾對這一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激發民眾的民族自豪感、歷史自豪感,堅定文化自信。因此,加大宣傳力度,有效展示考古成果,離不開有效展示。」

    首先,應該充分結合歷史文獻,對考古資料及成果進行深度闡釋,使學術成果通俗化,以便觀眾更易於理解和消化接受。

    二是深度闡述決定了展示內容的豐富多彩。應該進行多學科研究,盡最大限度地還原大遺址蘊含的文化信息,還原歷史原有風貌,使展示內容更加豐滿、有趣性,增加觀眾的深度體驗感、切身參與感,增加民眾對古老文明發展的深度了解。

    三是有效展示事關文旅融合的成效。每個遺址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特色和不同內容,要充分發掘出它們所蘊含的豐富的文化信息,通過現代科技手段,採用獨特的展示方式,將其獨特性有效展示出來,避免目前大遺址保護和建設中的一館一現代城市公園這種過於單一的形式,避免過於雷同。拓展旅遊內容,使文旅真正得以融合。

    四是大遺址建設必須以學術成果為基礎,依據學術成果進行佈設,既要突出其學術性,嚴謹性,又要有一定的延展性,給觀眾以思想啟迪。因此,在展示中,既要介紹研究成果,又要介紹清楚存在的問題,提出具有啟發性和延展性的話題,提供體驗場館,既可以增加觀眾的觀賞興趣,又可以通過體驗,讓觀眾驗證學術成果和對學術課題的參與度。(記者 王皓萍)

[责任编辑:郭昕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