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公為東漢末年三國時期歷史人物,在史書《三國志》記載中為英勇的武將,其後通俗小說《三國演義》雖有與歷史不符之處,但書中對關公的書寫形塑,成為忠義化身的蓋世英雄,此一形象深入民間,影響深遠。而關聖帝君則為關公成神所封之神號,是在華人宗教信仰中,護國佑民,不斷顯聖,覺世救民,靈驗事跡頻傳的神明。自北宋末年以來,歷朝即對關公追封不斷,宋代封關公為「義勇武安王」,明神宗萬曆十八年封「協天護國忠義大帝」,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又加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關聖帝君」自此定名,至今仍為信眾所熟悉尊稱的神名。明朝崇禎時又稱「夫子」,為「武聖」與孔夫子「文聖」並稱。其後清帝屢屢加封,清德宗光緒五年(1879年)加封至「忠義神武靈佑仁勇顯威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讚宣德關聖大帝」,備極推崇。清代特別凸顯關聖帝君之「忠義」精神,而明清以來關聖帝君救世化民的聖顯神跡,亦隨其信仰發展被傳播與記載,在清末民初以來的鸞文善書中,更被推尊為「玉皇大帝」,榮登「第十八代中天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之聖職。
「關聖帝君」以「聖」為其封號稱名,是「聖人」也是「神明」。因聖成神,既神且聖,是儒家思想文化中理想生命境界與道德實踐的人格典範。關聖帝君不但為官方、民間共同崇奉,也受儒家文士所景仰,為儒、釋、道三教共同尊奉的神祇,在人類宗教信仰史上,極為特殊現象。此一跨宗教的特色也展現在關聖帝君神職的多樣性上。在民間信仰中,逐漸發展為多職能,全方位的萬能神。
在歷史與傳說的雙重刻畫下,關公忠君愛民、義薄雲天的形象深植人心。其忠義神武精神,被信眾奉祀為軍事神、戰神。例如福建東山島建有關帝廟,且家家戶戶拜關公,甚至稱關聖帝君為帝祖。又如台灣金門島亦建有二十幾座武廟,數百年來關帝護佑著戰地軍民的平安與心靈,是戰地的守護神。而關帝正氣參天、蕩魔除惡的特質也成為司法之神,在台灣關帝也極受檢警及調查人員之敬拜,庇佑破案,伸張正義。而關帝伏魔、蕩魔的神職,也是消災解厄、施藥除病之神,在早期醫療資源短缺時代,關帝廟中常設有藥籤,提供及時的救濟。除了神武伏魔之外,關帝之誠信與義氣也為生意人所敬重,更是商人的守護神。關帝能武亦能文,又有「文衡聖帝」之尊稱,也是文昌之神。《桃園明聖經》載︰「吾乃紫微宮裏朱衣神,協管文昌武曲星。」因此關聖帝君在民間也被奉為科舉考試之神。如聞名遐邇的「台北行天宮」以關聖帝君為主神,每至考季到來,常見年輕學子們到行天宮祈求考試順利,金榜題名。
自明清以來,關帝的聖人典範形象與顯聖靈驗事跡,廣為流傳與記載,關帝神格職司也逐漸擴大,同時具有降魔神、司法神、武財神、文昌神、行業神、醫療神等多樣的神格與職掌。而這些職司都與關帝的生平神格以及顯靈救世事跡有關。其護佑範圍更是包羅萬象,從國家政治、國防軍事、社會經濟,到個人家庭、事業經營、身體疾病醫療等需求。華人社會所追求的現世人生理想是「五福臨門」,也即健康長壽、富貴平安、功成名就、頤養天年等願望,而關帝作為武財神、文昌之神、醫療神以及行業神,這些願望也都為關聖帝君所守護庇佑,因此在華人民間信仰中,關聖帝君是聖人,是古佛,也是千百億化身的萬能之神。
關聖帝君是跨宗教也是跨地域的神明,從城鎮村落到海外異鄉,皆可見關帝信仰的傳播,關帝成為僑居者的精神寄託與情感連結,也是移民者的守護神。關帝信仰於宋元時期形成,在明清時期日益興盛,至今傳播得更為廣遠深受民眾敬仰崇祀,其信仰如今已遍布全球一百七十餘國。
關聖帝君的多樣神格與職司,一方面反映了大眾集體心理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關聖帝君不斷因應時代變化,以不同的面貌與職司回應着普羅大眾的生命匱乏與企求,關聖帝君在民間鸞堂中被稱為「恩主公」,在信仰者心中,關帝是「聖」是「神」也是「恩主」。關帝跨越宗教、跨越族群、跨越國界,以多樣的神格與職司,從歷朝帝王到市井小民,從中原到海外,在紅塵俗世中給予信仰者全方位的守護,其聖人典範與精神,歷千餘年而不易,其濟世救民的慈悲,亦跨越千餘年而不變!(待續下星期五)
忠義人才培育學院教授 高莉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