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吃苦就是吃補,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吃苦就是吃補,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責任編輯:程向明 2021-09-13 00:57:40 來源:香港商報

 成功的路上,從來不會一帆風順,一蹴而就。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崎嶇坎坷,是生活的常態,逆境困頓,是成長的必須。人生只有經歷過磨難,才能真正體會到生活的真諦,理解生命的價值,享受成功的喜悅。

 《孟子·告子下》中云:「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艱苦的環境是培育棟樑的肥沃土壤。一個人若是生於安樂,耽於逸樂,只知享受,就會使人玩物喪志,不思進取,自甘沉淪;一個人若是生於憂患,自強不息,把吃苦當成磨礪意志的磨刀石,以苦為樂,奮發有為,磨難就成了激勵人奮進的號角,艱苦就成了促使人進步的階梯。

 西漢經學家匡衡,漢元帝時位至丞相。匡衡自幼喜愛讀書,無奈家貧,買不起書,他就在農忙時節,給人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到了晚上,買不起蠟燭,他看到牆壁有鄰居家的燭光透了進來,他就在牆壁上鑿了一個小孔,借著鄰居家微弱的燭光,繼續讀書。這就是成語「鑿壁偷光」的故事出處。

 匡衡勤奮好學,對《詩經》的理解尤為通透,是當時儒學界研究《詩經》的翹楚,但是仕途卻不通順,考了九次,才中了丙科,被補為太原郡的文學卒史。漢元帝即位後,任用匡衡為郎中,遷為博士,給事中。匡衡任職期間,常引《詩經》為據,闡述主張,勸漢元帝「減宮室之度,省靡麗之飾,考制度,修內外,近忠正,遠巧佞」,推行道德教化,弘揚禮讓仁和之風。建昭三年,匡衡代為丞相,封樂安侯,位極人臣。後世評價匡衡:「勤奮無比、通古博今,經學絕倫,直言進諫,剛直不阿,受人敬重,被《漢書》列為一代名相而世代相傳。」

 北宋哲學家張載在《西銘》中說:「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汝於成也。」意思是說,財富、名氣、地位,上天福澤,能夠提升人的生活質量,讓人生活得安逸、舒適;貧賤、憂愁、困苦,卻可以磨練人的意志,幫助人取得事業上的成功。

 一個人真正的強大,不在物質的豐饒,不在環境的優越,而在內心的強大,在艱難和困苦面前,依舊保持百折不撓的決心和勇氣;在挫折和失敗當中,依舊堅持始終如一的理想和信念。

 風雨過後便是彩虹,危難過後便是成功。人生中的許多轉機,往往是從危機中得來,從吃苦中得來,從堅持中得來。

 星雲大師諄諄勸導世人時說:「吃苦,是成功必經的過程,妳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須埋頭苦幹、勤勞苦作、寒窗苦讀、靜心苦學。因為苦是人生的增上緣,如果不經過苦讀,不經過苦學,不經過苦練,不經過苦磨,是不能成功的。」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對於每個堅持理想的人來說:吃苦就是吃補,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世界上所有令人矚目的成功,都不是巧合,而是在艱難困苦中努力堅持、奮發有為的結果。

 《史記》作者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列舉了大量古聖先賢雖處困厄,發憤著書的事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

 人生之中總會遇到各種難以預料的波折和坎坷,不經歷種種磨難,怎能練就一身銅皮鐵骨?不通過重重考驗,哪有後面的功成名就?逆風的方向更適合飛翔,不怕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當自己還是一隻麻雀的時候,目標是要成為蒼鷹,搏擊長空,翺翔萬里,沿着這樣的目標去努力、奮進,所有的艱難只是一種磨礪,再大的阻力也會成為助力。

 吃苦就是吃補,敢於吃苦,肯於吃苦,自強不息,堅持到底,必然苦盡甘來,成就美好人生。

 弘揚關帝文化  彭允好

責任編輯:程向明 吃苦就是吃補,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