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鄉俗紀聞】屏山鄧氏長房洪屋村考記

【鄉俗紀聞】屏山鄧氏長房洪屋村考記

責任編輯:蔣璐 2021-12-01 01:37:43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

    屏山達德公所安有一塊1939年的重修紀念碑,黑底白字,造型古雅,上刻130多個捐款單位和人名,全都來自達德約的村落,其中有甘草村名,不見經傳,招來疑問。原來這條鄉村乃是屏山鄧氏長房的聚居地,甘草是她的舊名,其一度叫馮屋村,但在英國人租借新界後,就變稱洪屋村!

    舊碑記載初名甘草村

    洪屋村在屏山的西南面,彼此相隔著一條河(今已斷流變成一條大明渠),而與比鄰的橋頭圍自成一角,屬一條中型村落,由於沒有什麼宏偉壯觀的古蹟,村民作風亦低調,故向來少人問津村史,結果甘草村之名亦遭淡忘,這回若非舊碑有記,勾起回憶,恐怕又已成歷史煙塵。

14.jpg

    達德公所重修紀念碑(局部),甘草村之名見於最上一排,右起第九行(紅線示)。

    話說洪屋村的得名實來自一場語音誤會,皆因這村古時本姓馮,由於圍頭話「馮」「洪」同音,以致1899年後殖民政府的登記官錯聽成洪屋村,結果馮京作馬涼,就生出一條「沒人姓」的村子來(一笑)。

    據橋頭圍的90歲父老財叔言,甘草村的得名,原因是村民早期喜歡用一種有白色小花的植物來編織掃把,由於那種村民稱做掃管仔的花與甘草花極其相似,大家遂以之命名,而在屏山和丫髻山至今仍可找到這種野草。其後該村雖兩度易名,但甘草一名叫慣了,直到上世紀40年代末,仍有人使用。

    今洪屋村住有鄧、馮、廖三姓人,當中以鄧姓為主,乃是長房和三房(二子繼美祖)的後人。很多人不知道屏山鄧氏早在明代已分家,其時明十五世祖鄧善長生有翰輔、翰弼、翰傑(松波)三子,後分作三大房,現今的三圍六村之中,上璋圍、灰沙圍、坑頭、坑尾、塘坊、新村和新起村都以翰傑的後人為主,只橋頭圍和洪屋村才有長、二房的人(兩房在坑頭仍住有少數人)居住。

    長房傳統祖墓不立碑

    屏山鄧氏長房有人口約200人,但有趣的是,他們不少已遷徙到境外如馬田村、大橋村和元崗的田心新村等地生活,要每年重陽掃墓才會聚首一堂。人口如此分散,在舊日的鄉村社會是較罕見的,這可是一個謎!

16.jpg

    後人除草畢,石頭青草黃泥盡見,墓雖簡樸,但古意盎然,就如一頁墓穴營造的活歷史。周樹佳提供圖片

    提到謎,長房有一個非常獨特的傳統,就是他們的祖墓大都是不立碑的簡樸泥墳。筆者曾跟長房的子孫交流心得,認為他們的祖墓不立碑,非關經濟問題,因墓地選址不少都在高山之上,筆者雖不懂風水,但風景美好則可體會,特別是青山、海棠林和火船頭的幾處墓地,明顯藏有風水局,當年一定聘有風水先生扡葬,方能如此,而這些都是在在需財的。

    由於古墳無碑,為怕長草堆掩失祭,長房子孫都勤於一年兩次登山除草,以確保墓廓明晰,不為山泥蕪蔓所奪,這番苦心,叫人尊重!

 作者簡介

 周樹佳,曾當編劇記者,如今是香港史地掌故研究者、民俗文化課程導師。著有《香港名穴掌故鈎沉》、《李我講古》系列、《香港民間風土記憶》系列、《香港諸神》、《鬼月·鈎沉》等二十餘書。

    頂圖:洪屋村分有3 條橫巷,環境清靜,至今仍保留不少舊屋。

責任編輯:蔣璐 【鄉俗紀聞】屏山鄧氏長房洪屋村考記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