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是中國古代的一個特殊階層。舜帝之時,皋陶曾被舜帝任命為掌管刑法的「士」,「明於五刑,以弼五教」,「五教」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將德治與法治結合,教育人們懂得並恪守綱常倫理,促進家庭親睦,人人相親,社會和諧穩定。
春秋時期齊國國相管仲將平民職業分為士、農、工、商,「士」為其一,從此「士」作為一種特殊的職業和身份活躍在中國的舞台。
管仲之後,孔子賦予「士」以道德上的內涵和精神上的追求。孔子將「士」分為三個層次,「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是「上等士」;「宗族稱孝,鄉黨稱悌」是「中等士」;「言必信,行必果」是「下等士」。重約守諾,言行一致是「士」最根本的底線。
上等士具有崇高的信念和人生追求,以天下為己任,心懷天下,堅守節操,忠義報國,承擔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使命,和維護國家主權、民族尊嚴,推動國家民族發展進步的歷史重任。中等士孝養父母,友愛兄弟,稱頌鄉里,成為中國民間社會的道德楷模和人格典範,對於穩定民間社會結構,促進家庭和睦,具有壓艙石的作用。下等士說話言而有信,一諾千金,說到做到,即使沒有非常崇高的道德修養和精神追求,也代表着民間人際交往最基本的做人品質,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念和文明特徵。
一國中才德兼備,為國家、民族樹立良好道德榜樣的優秀人物也被尊為「國士」。北宋文學家黃庭堅《書幽芳亭》云:「士之才德蓋一國則曰國士。」
「國士」是國之重寶,民之榜樣。史書中明確記載的「國士」有許多,其中影響最廣泛的當屬東漢名將關公。史書《三國志》曾讚譽關公:「有國士之風。」
關公一生志興漢室,忠肝義膽,智勇雙全,知恩圖報,信義卓著,無論功業、志向、武藝、學識、人格、口碑,還是對民間社會的道德教化作用,都足以成為中華民族「亙古一人」的國士典範,中國士文化的文化代表。
廣東佛山騰冲村福善堂有對聯稱頌關帝「威震華夏有國士,夙誓掃中原平漢賊;經治春秋通左氏,學當為西蜀補儒林」,「一身繫漢室,君臣之間,真同骨肉;百代仰髯公威望,忠義之極,便是神仙」。體現了世人對關帝的敬仰和愛戴。
近千年來,關帝「國士之風」的文化形象代表着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要發展方向,主導了中國主流文化的思想觀、道德觀和價值觀,對中華文化的形成、發展和發揚影響極為深遠。
南懷瑾大師說,為社稷服務的就是「士」,「古代的士,必須內在的道德,外在的學識,兩方面都很好,才能稱作士。因此認為要了解今日的國際大勢,要讀歷史,尤其要讀《春秋左傳》,大原則不會錯的,不過要自己去領悟。」
歷史以來,中國的「士文化」傳承者,以「志於道」的堅定精神追求,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抱負,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胸懷格局,以「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節操,為中華民族偉大而悠久的民族精神,注入了無窮無盡的道德和精神力量,展現了中華民族獨有的價值理念和文化特徵。
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愛國詩人屈原,如「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豪邁俠士荊軻,如「士為知己者死」的報恩勇士豫讓,如「人固有一死,或重或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正直史官司馬遷,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相范仲淹,如「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如「一寸丹心思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的忠義名臣于謙,如「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的禁煙英雄林則徐……他們的精神品格早已幻化為中華民族永恆的精神脊樑。
國學大師錢穆說:「你只要在家做孝子,在社會做一個奉公守法的公民。能擔任一件事,便是士。若能推十合一,大而能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僅關心到中國前途,並且能關心到世界前途,這便成為天下之士。一鄉之士與天下之士,同樣是一士。若果能興起中國之士道,諸位試看明天的世界。」
弘揚關帝慈善基金會 彭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