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 潘錫堂
中國外長王毅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於印尼巴厘島舉行的G20外長會議召開場邊會談,王毅向布林肯提出「四份清單」表達對美方的要求,布林肯則表達了對中國台灣、中國香港和烏克蘭等問題的關切。從對話後雙方透露的信息看,中美對話的氛圍已明顯改善,會後雙方都正面肯定對話成效,並表示願意保持溝通渠道的暢通。中方認為,此次會晤「為兩國未來高層交往積累了條件」;美方也研判,會談為中美最高領導人面對面對話奠定了基礎。看來中美之間雖然競爭激烈,但雙方都有保持溝通對話的意願與誠意。
王毅與布林肯此次在巴厘島的會晤,長達5小時,中方的重點仍在中美關係與台灣問題。王毅表示,中美關係擺脫困局的根本遵循是認真落實兩國最高領導人達成的共識。中方所指的是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等三原則來發展中美關係,而美方應落實拜登曾承諾的「不尋求與中國打新冷戰」等「四不一無意」。台灣問題向來是中美關係中的重中之重。王毅強調,美方表示要給中美關係加裝「護欄」,中美三個聯合公報才是兩國最可靠的防護。而美方說加裝「護欄」的終極目的,是避免中美之間發生武裝衝突,這是一個底線。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轉守為攻,主動向美方提出要求美糾正錯誤對中政策和言行等「四份清單」,希望美方切實認真對待。
再進一步言,王毅針對「護欄」的概念提出中方明確的定義,即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否定《台灣關係法》與「六項保證」的意義。如今中方認定美方正在「掏空一個中國」,因而作出明確的定義,至於美方是否會接受尚有待觀察,但中方已把底線畫清楚,模糊的空間勢必壓縮。美方既然意識到,中美即使激烈競爭仍須合作,則「護欄」的建立非常重要。現在中方把「護欄」明確下來,美方將認真思考雙方都能接受的「護欄」定義。美國即使不會在台灣問題上作出實質讓步,但為了與中國建立「護欄」,即不排除在「一個中國」政策的論述上作出調整,勢將對美台關係及台灣的全球參與空間產生一定影響。
回顧拜登甫上台時提出美中「競爭、合作、對抗」關係框架,如今已被「競爭、合作」所取代,美方雖未公開承認「四不一無意」共識,卻已默默落實在與台灣的關係中,包括美國國務院官網恢復「不支持台獨」的表述、台灣未如預期參與「印太經濟架構」、台當局吳釗燮對美國媒體主動宣示「不尋求正式獨立」、參與世衛大會僅獲美方象徵性支持,在在反映中美在台灣問題上不碰觸紅線、避免衝突的默契。換言之,中國化被動為主動,被認為是中國開始用美國習慣的方式同其打交道。這也可看出中美之間是高度依賴的,如果兩國的合作愈多、愈順暢,拜登政府就愈會察覺,和中國搞競爭、對抗,反而對美國是不利的。
總之,中美關係的轉圜出於理性的需要,尤其中國共產黨二十大及美國期中選舉之時間已迫近,雙方均更有改善關係的動機。從早年在克林頓時期的「對台三不政策」,延伸到當前擴大版的「四不一無意」,其實拜登決策幕僚與前任相比,總體上仍採取理性的對中政策,始終都在自我提醒建構美中關係「護欄」。如今雙方各自面對重大政治議程,自然更有着重外部情勢風險管控「護欄」的需要。